【從覺察到清楚,不帶情緒】釋果元

放鬆,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人人都會。

放鬆可以分成兩個階段。首先,是覺察身體的感覺。人都不喜歡「不舒服」的感覺,會想要放掉那樣的感覺,能放掉就可以放鬆。放鬆的原則,就是發現「身體哪裡有點緊緊的」,就把那個感覺放掉。

例如,當我覺察自己講話速度變快了,會發現此時自己的雙肩拱起了,肌肉是拉緊的,這時我會聳聳肩膀,讓肌肉放鬆;當身體不繃緊了,講話的速度自然又會恢復正常。所以每個人都可觀察自己的身體以及所產生的感覺,熟悉之後,即使是小小的覺受,都可以提醒自己放鬆,心情也不會那麼緊。

放與鬆,其實是兩個動作,有時要先放才能鬆,有時是鬆了才能放。好比我手中拿著眼鏡盒,它雖然很輕,我也很放鬆地拿,但拿久了,姿勢僵硬了,手的肌肉就會緊;此時就要先放下,才能讓整個手臂肌肉鬆開。

放鬆的第二個階段,當身體發出訊息給我們時,只要清楚知道,不要再加入任何情緒,知道一切感覺都會過去。像我在大悲心水陸法會期間得了感冒,上吐下瀉,一開始也會產生討厭的感覺;但這是一個「覺察」的好機會,可以看到自己的反應。當嘔吐時,胃會產生灼熱感,小腹也感到緊緊的;一直拉肚子,半夜還一直打嗝,甚至沒辦法睡覺,但當我清楚一切都只是身體的反應,不再有抗拒的心,雖有「痛」卻不「苦」;心情一放鬆,病也好得快。這也是從身到心、從外到裡的放鬆。而平常生活則保持放鬆的心情,正如聖嚴師父所說的要趕不要急。

有人以為放鬆就是刻意放慢,其實不然。雖然放慢有助於放鬆,但一旦放鬆了,速度並不會因此變慢。我最常舉走路到捷運站為例,當我們放鬆地走,往往會覺得怎麼一下子就到捷運站了,那是因為我們清清楚楚走每一步,速度並沒有比較慢,所花的時間也沒比較長。

放鬆,是做任何事的基礎。所以在禪修時,強調要先放鬆,並保持清醒地將心維持在一個方法上,訓練心的集中;而用方法是「細水長流」的,「細水」就是「放鬆」,「長流」就是「精進」,最後一定可以滴水穿石。同樣地,在日常生活中,當身心放鬆時,注意力會更集中,做事更有效率、更積極,時時刻刻都是那麼自在。(邱惠敏採訪整理)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