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了解火焰熄滅的情形。 火盡煙散、寂然無迹。 因此我們初次了解到,涅槃(nibbana/nirvana)這個詞,作爲佛教的修持目標,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滅, 會感到作爲一個靈性追求目標,很難想象有比徹底消亡這個形象更致命的了。 不過,對於涅槃概念作這般理解,實際上是一個誤會,並非在文字上,而是在形象上。對於佛陀時代的印度人來說,熄滅之火代表了什麽? 絕對不是消亡。
根據古老的婆羅門信仰,火焰熄滅時進入一個潛在階段。 它並非停止存在,而是處於靜態,在這個不受燃料束縛的狀態下擴散開來,彌漫於空間。 當佛陀用這個比喻對當時印度的婆羅門人士講解涅槃之意時,繞過了熄滅之火是否繼續存在的問題,而是側重於說明,要定義不燃之火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關於一個徹底“熄滅”者的稱謂,也是不可描述的。
但是,佛陀在對自己的弟子講解時,更多地用涅槃的形象作爲自由的象征。當時的印度人,似乎都把燃燒之火看成動蕩、有依賴性、禁锢狀態,燃燒時既執取、又受縛於燃料。爲了點火,必須把它“抓獲”(seize)。 火在放棄了(let go)燃料之後,便“自由”了,從動蕩、依賴、禁锢中獲得解脫,甯靜、不受制約。 這就是爲什麽巴利文詩偈中反複以熄滅之火的形象作爲自由的比喻。實際上,這個詞屬於火的一組類比,相關詞彙另有兩個。Upadana,意爲執著,也指火從燃料中獲得的滋養。 Khandha,不僅指界定一切緣起經驗的五蘊之一——形態、感受、辨知,思維、意識,而且還指樹幹。 正如火停止執著、停止從木料獲取滋養,便熄滅了; 心終止對五蘊的執著時,便獲得了自由。
因此,涅槃這個形象之下的內涵是指自由。巴利論藏追溯其動詞的詞根爲“解脫”(unbinding),也支持這個觀點。是怎樣的解脫? 經文中描述了兩個層次。一個是此生的解脫,以火已熄滅、余燼尚溫爲象征,這代表已證悟的阿羅漢,有視覺聽覺,敏感於喜樂,但已脫離了貪、瞋、癡。第二個層次的解脫,以火焰滅盡、余燼已冷作爲象征,代表了阿羅漢此生以後的經驗。來自感官的一切輸入冷卻下來,他/她從時空存在的最細微的苦與局限中獲得了解脫。
佛陀堅持說,這後一個層次是不可描述的,即便以存在與非存在角度也不可能,因爲言辭只適於有限事物。他除了以形象和比喻之外,實際上說的只是,人在此生可以預嘗終極喜樂的經驗,而這個經驗是真正值得了解的。
因此,下一次你目睹火焰熄滅時,不要把它作爲消亡的例證,而看成從舍棄中獲得自由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