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學人逸山、性明記錄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解》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倡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此明智旭大師,分科之意。蓋一切諸經,皆有別序,序一經之由起。今淨土勝法,無人能問。佛觀成佛機熟,不待請而自說,故無他人發起之文。旭大師遵智者大師判梵網分科之意,判此文為別序。別序亦名發起序。發起一經之由致,令眾得四悉之益也。淨土以究竟極果,與眾生作因,故云妙門。又門以能通為義,乘此一句洪名,能於娑婆之穢土,通於極樂之淨土,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故曰妙門。非九界自力能知,謂之不可思議,故無人能問也。倡者,宣也。佛智下,明發起此經之因緣也。四悉者,即四悉檀之益也。如梵網下引例。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等。智者大師,判此段偈,作發起序。故此經雖無發起文,例智者大師,判梵網意,故判此文為發起序也。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者,當爾之時也。正當世尊觀眾生機熟,應聞淨土法門之時也。佛、即釋迦世尊也。告者,以上對下之謂也。是、即指娑婆,此云堪忍。謂堪能忍受眾苦也。十萬億佛土者,謂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之土。億、或以十萬為億,或以百萬為億,或以千萬為億。今約最底限度,以十萬為億。應過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外,有世界,名曰極樂。此二有字,正顯極樂之依正主伴,確實是有。欲令眾生著實生信,以求往生也。今現在說法者,簡過去已滅,未來未至,唯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正勸末世眾生,速念佛以求生西,得見阿彌陀佛,即可頓證無生。諸仁者當知吾等生於末法之中,釋迦已滅,彌勒未來,正是佛前佛後。若不念佛生西,猶恐彌勒出世,吾人又沉淪三途,何能得見世尊之慈顏哉。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唯有念佛生西,現世即能得見彌陀世尊,即可了生死,成佛道。且念佛一法,最簡易,最方便。只須七日一心不亂,即可往生。若用其他修行法門,猶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功勛,若風帆揚於順水。願諸仁者勉旃。
疏中分三(初)明召告意
《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淨土一法,甚深難解,非大智莫能信忍,故告大智舍利弗。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約四教言,藏通二教,攝小不攝大,攝鈍不攝利。別圓二教,攝大不攝小,攝利不攝鈍。唯淨土一門,三根普攝,利鈍全收。後文云,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唯心為宗。(二)唯佛為宗。(三)絕待圓融為宗。(四)超情離見為宗。一切法皆唯心所現,唯識所成,念佛即念我自心之佛。所謂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為法界。故曰唯心為宗。世界國土,依正主伴,三藏十二部,皆是佛之相分。全法即佛,故曰唯佛為宗。絕待者,絕諸對待也。能念之心,即所念之佛,全心即佛,所外無能。所念之佛,即能念之心,全佛即心,能外無所。離能所,絕對待,故曰絕待。圓融者,心性遍滿法界。佛性生性,亦遍滿法界。佛性遍處,生性亦遍。生性遍處,心性佛性亦遍。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名曰圓融。正絕待,便圓融。正圓融,便絕待。故曰絕待圓融為宗。超情離見者,但約心佛絕待,已超凡情離聖見。若約心佛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所及,故曰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句宗旨,為一句彌陀之正宗,故曰不可思議也。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法門雖多,不外四門。謂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今唯佛之宗,圓收有門,圓超空門。以唯心之宗,圓收空門,圓超有門。以圓融之宗,圓收雙亦門,圓超雙非門。以絕待之宗,圓收雙非門,圓超雙亦門。正圓收,便圓超。正圓超,便圓收。同時無礙,無非一句彌陀故。甚深難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佛初成佛,三歎奇哉。即欲說此彌陀經,只因眾生成佛之機未熟,不得已而為實施權。故經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直至今日機熟時至,故特告大智舍利弗,如斯難信之法。當知念佛一法,大智者,能明理起修,名曰明通聖智,顯合道妙。庸夫愚婦,雖不明理,而能正信無疑,名為冥通聖智,暗合道妙。唯半智半愚者,實為可憐愍也。
(二)正釋經文分五(初)釋西方又二(初)正釋
《解》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橫亙直西,亙者通也。謂橫通直西也。標示彌陀示現之處。一世界即有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有一洲。須彌東,有東勝神洲。西有西牛貨洲。北有北俱盧洲。一鐵圍,謂四洲外,有四大海。海外有山,名鐵圍山,其山純鐵。鐵圍山圍四大鹹海,海內四洲。中有七金山,圍香水海,海中有須彌山。山腰有四王天,山頂有忉利天。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為欲界。再上為色界初禪天,此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即一千初禪天,上有一二禪天所覆,名為小千世界。千小千,即一千二禪。上為一三禪天所覆,名為中千世界。千中千,為大千。即一千三禪,上為一四禪天一四空天所覆,名為大千世界。共有百億四天下也。斯為一佛所化之土。過如此十萬億佛土,始是極樂世界也。
(二)破疑
《解》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文顯可知。
(二)釋依報分三(初)正釋世界
《解》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國,梵語須摩提。此云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世界者,世謂三世,界謂十方。橫豎交徹,故稱世界。安養者,娑婆有五住煩惱,惱亂心神,所以不安。有二種生死逼迫,所以不養。極樂反是,故名安養。如下廣釋,後文明苦樂中釋也。
(二)別明淨穢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
土尚無一,云何有四。因眾生無明有輕重,故感四土之別也。五濁有輕重,故感土有淨穢。先明同居淨穢之相。五濁者,性水本清,因塵勞而成濁。塵勞無體,依性水而有相。(一)者劫濁。四濁增劇為體,熾然不停為相。(二)煩惱濁。五鈍使為體,惱亂逼迫為相。(三)眾生濁。三緣和合為體,輪迴不息為相。(四)見濁。五利使為體,邪知謬解為相。(五)命濁。壽暖識三為體,催減年壽為相。輕重分淨穢者。如三途濁重,則土穢。人道濁輕,則土淨。人道比天道,則人道穢,天道淨。欲天穢,禪天淨。娑婆一總是穢,苦空無常故。極樂一總是淨,凡夫例聖故。
《解》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此明方便土淨穢之相。方便土,有九人生。謂藏二乘,通三乘,別三賢,圓十信。皆已斷見思,未破無明,寄居方便耳。若藏教二乘,不了即色是空。秉析空觀,斷見思,度分段生死,而證入者穢。法執重故,觀智拙故。若是通三乘,秉體空觀,斷見思,度分段生死,而證入者,所見則淨。法執輕故,觀智巧故。又通教穢,不達中道故。別教淨,了達中道故。別教又穢,不達即中故。唯圓十信,所見則淨,已伏無明故。言析空體空者,以四大五蘊,分析此身,覓我、我所,了不可得,故曰析空。體空則非但我空,法亦如幻。體達一切法,當體即空,故曰體空。極樂是大方便,小乘皆向大故。
《解》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實報土,乃別十地,及等覺妙覺,并圓教四十一位,如是別圓菩薩所居。次第三觀,乃別教所修。謂十信修析空,伏見思。十住修體空,斷見思,入方便。十行修假觀,破塵沙。十向修中觀,伏無明。初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始入實報。以智不圓故,所見土相則穢。一心三觀,乃圓教菩薩所修。謂觀一念心,了不可得,謂之空。能所宛然,謂之假。雖能所宛然,而性常自空,空假不二,謂之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一心三觀。此觀若成,則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故初發心住,即破無明,證三德,而入實報。以觀智圓融,所見土相則淨也。極樂是實報淨,以所證圓頓故。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此土。乃如來所居之土。若約別教妙覺,於本教雖稱究竟,而斷十二品無明,乃是分證位。故曰分證者穢。無明未窮源故。若論究竟滿證,乃圓教妙覺,盡無明源究竟清淨圓滿之大覺。極樂是寂光,淨受用同佛故。
《解》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同居,即橫具上三淨,所以謂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佛在同居,即寂光土。菩薩在同居,即實報土。聲聞在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橫具上三。方便橫具上二。實報橫具上一。故云同居淨境,真俗圓通,不可思議也。
《解》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此數行小字,乃成時大師所批。一切微塵具足佛土者,謂萬法唯心,微塵亦唯心。心淨故土淨,心穢故土穢。任運之理,故曰法爾具足。極樂雖修德,亦是性所本具。然非修亦弗顯也。
(三)釋正報教主分三(初)明單複三身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前釋佛之依報,今釋佛之正報。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之理性,即如如理。乃人人本具之實相理體。彌陀證此,名曰法身。即三德秘藏中法身德也。能證功德智慧,即如如智。乃諸佛自受用報身,實相之宗用也。即三德中之般若、解脫二德。功德即解脫,智慧即般若。亦名福慧二嚴。即理而智,名報身。即智而理,名法身。理智不二,法報原是一體。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所現相好色像者,眾生根利,佛則為現圓滿報身,則有八萬四千相好色像。根少利者,則見勝應身,或見帶劣勝應身。根鈍者,或見劣應身,乃至隨類化身。色相皆佛從體起用之化身。又法身如月之體,報身如月之光,應身如月之影。眾生機感,如江中水。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然水不上昇,月不下降,但以眾生機感,故佛有以應現耳。複三身者,複謂重複,二種同一身故。自性清淨法身者,性德法身也,即所證之如如理性。雖隨緣而不變,不被所染,故曰自性清淨法身。如在礦之金,未加煆煉,未有受用。乃眾生本源自性天真佛性也。此身通于因果。離垢妙極者,修德法身也。離五住之垢,極三智之妙。斷德究竟,智德圓顯。修德有功,性德徹彰。如出礦之金,已受煆煉之功,成為受用。此約諸佛果德,故曰離垢妙極法身也。自受用者,乃彌陀智斷二德,究竟實果。智德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斷德則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乃佛之自受用身也。他受用者,乃彌陀隨順大乘眾生之機感,現剎塵相好。所謂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即佛之他受用身也。示生化身者,謂諸佛觀眾生成佛機熟,示現八相成道也。應現化身者,應物示現之化身也。佛界化身者,謂眾生應見佛身得度者,佛則為現佛身也。隨類化身者,謂隨九界而示現。如觀音之三十二應,現同類身,示同人法也。
(二)明超情離見
《解》雖辨單複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前明佛有單複三身,恐眾生不得益,而妄生三一之情見。故復明三身,乃非三非一,而即三即一之旨,以破凡夫情見,故名超情離見。非一非三者,三身本一故非三。實際理地,不立一法,一身亦不可得,故非一。所謂兩不成雙,一亦不單。離三一相,故曰非一非三也。而一而三者,謂法本無說,若遇四悉檀因緣故,不妨無說而說。三一本無三一,為令眾生得四悉檀因緣故,不妨說三說一。此文恐人又執非一非三,故以而三而一,破非三非一之執見也。不縱橫,不並別者。謂佛之三身,如伊字之三點,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無前後曰不縱,無分齊曰不橫。說三身而非践點水之縱,說一身而非辉烈火之橫。說一而非並,言三而非別。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非,不可以心思口議。不可以定一思議,不可以定三思議。不可以定非三非一思議,亦不可以定而三而一思議。此為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則成十六句。約三世則有四十八句。再約已起未起,則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名為百句。佛身本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曰不可思議。然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如吾人念佛,能念至一心不亂,萬緣頓息,一心湛然。則佛之三身,即可朗然彰顯矣。
(三)指示生化身
《解》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前謂極樂有四土,佛有三身。今阿彌陀佛,於單複三身中,究屬何身耶。答曰,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也。猶恐眾生執非法非報,故又曰即法即報也。原夫佛之三身,本不離不即。不離故,三身本一身。不即故,隨眾生機,各各所見不同也。佛之法身,喻如珠體。報身喻如珠光。應身喻如珠影。三身各不相離。雖不相離,不妨隨機所見不同。釋正報竟。
(四)重釋二有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燄、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經云,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此二有字,甚關重要。顯極樂依正,皆屬是有。以起眾生之信仰也。蕅益大師,別號西有,即係此意。言有者,具四悉檀益。的標極樂之依正實境,令眾生生欣求心,即世界悉檀歡喜益。佛是誠語。非誑語,非虛語。是真語實語,所說之極樂世界,的確是實有。令眾生專心一致,以求生西,即為人悉檀生善益。示其的境,簡非乾城陽燄。乾城,即乾闥婆幻現之城市。曠野深山,多有之。及蜃樓海市等,皆妖氣所現。乾闥婆,此云香陰。解見前。陽燄,即春時草地晨曦太陽光所照之陽氣。遠看似水,近看則無,虛妄不實。非權曲示現者,破李長者,華嚴合論,謂西方是佛權巧方便示現,委曲宛轉為小根所示。當知淨土一法,上上根不能越其閫。文殊普賢,尚須發願往生,何只僅為小根而說。非緣影虛妄者,破末世眾生,將第六意識所緣之法塵影子,以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斯即所謂執理廢事。保真者,乃藏教保真偏空涅槃之化城者也。法華經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偏謂藏教偏真。但謂別教但中。謂之西方二有,乃圓教妙有,非偏非但也。破凡外魔邪,權小執著,即對治悉檀破惡益。圓彰性具令深證故者,謂極樂依正二報,乃我心中本具之物。若不發願往生,不能得其受用。若得往生,本具極樂,全體圓彰。故曰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即第一義悉檀入理益也。
(五)釋現在說法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此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彼土彌陀現在說法,是故應當發願往生,親覲彌陀世尊,見佛聞法,迅速成等正覺。正釋經文竟。
(三)結出序義
《解》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結出序義者,結出發起之義也。發起者,發起一經之由致也。一經由致,不外五重玄義。故序義文中,一一指出也。序佛法僧,是住持三寶。序實相,是一體三寶。住持三寶是相,一體三寶是性。性即相中之性,相即性中之相。性相一如,故曰同一實相。又言同者,佛是究竟實相,法是能詮實相,僧是分證實相,故言同也。心性唯攀緣佛境,唯以佛界為緣起,故言唯以佛界為所緣境也。不雜餘事者,謂心性不落九界也。良以心本不生,生必隨緣。所謂心不自生因緣有。若隨佛界緣,則全體是佛。若隨九界緣,全體即九界。故曰隨聖則聖,隨凡則凡。法華為純一無雜之教,此經正與法華同味,而不同時。言雖略,五重之義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解》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乙)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徵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此徵釋極樂名義。初二句徵,後文三句釋。信願行三,為此經之正宗。初即廣陳極樂依正以啟信。此科至關重要。蓋佛法大海,非信莫入。故世尊呼舍利弗,徵問之曰,西方淨土,以何因緣,名曰極樂。此世尊自徵,下自釋。
戊二釋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經》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夫苦樂乃對待法。淨土無苦,何得稱樂。此乃對娑婆極苦,而顯淨土極樂。娑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極樂有三樂八樂,無量諸樂。若無娑婆昏擾之苦,亦無以顯淨土寂靜妙樂。對苦顯樂,故名極樂。須知淨土之樂,乃絕待不思議樂,無苦可待也。眾生者,指九法界眾生。若得生淨土,無生死逼迫,純受快樂,故名極樂。
疏中分四(初)略明眾生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眾生者,能受用人也。具含三義。(一)眾處受生。謂十方世界,皆我受生之處。(二)眾法相生。謂五陰四大,和合而生。(三)生滅相生。謂昏煩惱亂,念念生滅,有眾生滅。具此三義,故名眾生。凡生極樂淨土之眾生者,一生必階佛位。不復還來三界受生,無眾受生義。等覺者,與佛齊等。即補處大士以還。皆可名者,謂上至等覺,下至人民,皆可名眾生也。例者概也。謂人民與等覺,概是一生成佛。故曰以下下例上上也。
(二)總論苦樂
《解》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偪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娑婆,此云堪忍。謂此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生於中堪能忍受,而不思出離之,故曰堪忍。三途是苦苦。謂果報身,已是苦果。再加苦受,故名苦苦。人天道雖受樂,此樂不久住。對苦言樂,此樂不能久住。樂不久又轉為苦,故曰樂是壞苦。無色界,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者,謂行陰遷流,終歸變滅,故曰行苦。此三苦約事,則局三界。約理則通四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此即同居苦苦。權現化城,不得久住,即方便壞苦。雖離分段生死苦,分證涅槃少分樂。究竟念相未盡,變易未離,尚有微細行陰遷流。即實報之行苦。極樂永離三苦,受用同佛。不同此土,對苦言樂。淨土永離三苦,故名極樂。
(三)別明苦樂分二(初)正釋四土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分別者,未是詳言之謂也。分段者,分謂分限,壽量有延促。段謂段齊,身量有大小。此土同居五濁重,故有分段生死。彼土同居五濁輕,故無分段生死也。八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前七為別,後一為總。淨土轉五濁八苦,成清淨諸樂,故名極樂。
《解》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此釋方便極樂淨土。二乘秉圓教體空觀,了知一切法,當體即空。觀成證入方便土,了知四土圓融。無藏通二乘沉於偏空之弊,滯於寂滅之苦。此土二乘,被偏空涅槃滯礙,故名為苦。彼土反此但受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熟眾生等樂。
《解》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此釋實報極樂淨土。淨土聖人,稟圓教一心三觀。了知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不縱橫,不並別。觀智圓融,無別教隔別不融之苦。但受事事無礙不思議樂也。
《解》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此釋寂光土之極樂。寂光究竟等者,究竟寂光土也。理智不二,身土一如。徹底法性,窮無明源,證常寂光。此約圓教究竟位。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者,指別妙覺。約別教雖稱究竟,約圓教猶是分證位。尚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也。蓋別教菩薩,有不思議變易生死,無明未盡,故十二因緣亦未盡。因緣未盡,故法性之水,滲漏流注也。淨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稱性圓滿究竟之樂也。
(二)點示妙行
《解》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謂正稱名時,便以佛善根為己善根,以佛福德為己福德,故云同佛也。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既曰少善不生,隨云,持名得生。可知持名乃多善根多福德。善多故,能圓淨四土。福多故,能圓受諸樂。又當知此非生淨土後,方圓淨圓受。其實正念佛時,一念相應一念淨受。念念相應,念念淨受,故名行妙也。
(四)結指同居
《解》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此顯淨土優勝,在於同居,不在上三土也。十方佛土,皆有同居淨土。而要讓極樂同居,最為殊勝奇特。遜者讓也。下又可與此土較量其苦樂。優者勝也。收機最廣,故優入。下手最易,故從容。念念即佛故橫超。不落九界,故度越。佛說苦樂之意,正在同居,厭苦求樂,捨染歸淨耳。初約能受用釋竟。
(己)二約所受用釋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此正明淨土之樂事。七重欄楯者,七重表七科道品。橫曰欄,直曰楯。欄楯圍於樹外如此方花木,亦作欄楯衛護。一防物損,二示美觀。羅網覆於樹上,重重相間。四方觀之,俱有七重。羅網表定,以定覆心故。欄楯表戒,防過失故。行樹表慧,道樹高遠故。四寶者,謂金、銀、琉璃、玻璃也。表常、樂、我、淨、之四德周匝者,遍滿也。圍繞者,迴護也。言重重皆是四寶之所嚴飾也。
疏中分三(初)總釋聖境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表者,顯也。以果顯因也。七科,即三十七道品。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詳釋如下文。四寶者,彼土寶實無量,但言四者,表四德也。此土同居、方便,唯有四倒。彼土同居,人人實俱四德。凡生淨土者,咸皆無量壽,即常德。但受諸樂,即樂德。無量光,具八自在,名我德。淨土無染,名淨德。八自在者,一能示一身為多身。二以一塵身遍大千界。三能示大身輕舉遠到。四能現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八身遍諸剎猶虛空。下文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即此八大自在我也。皆四寶下,明勝境因緣也。自功德者,多善根之因深。他賢聖遍者,多福德之緣強。此殊勝境,皆一句萬德洪名之所現也。
(二)別明四土至不定止觀亦在其中今初
《解》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此明同居土因果。以持名增上善業,及圓五品觀為因。同居淨土為果。此土唯橫無豎。此等莊嚴者,總指四土、依正二報。增上善業者,別指同居。乃專持洪名所感,亦是修圓五品觀行所感也。持名一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即佛。乃成佛之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今但言增上者,以增上緣,總攝前三緣也。善緣者,中道無漏善業也。五品觀者,謂隨喜、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行為能感之因。同居淨土,為所感之果緣生勝妙五塵為體者,緣生、謂因緣所生法也。勝妙者,殊勝微妙。非娑婆之粗惡也。五塵者,謂色聲香味觸也。體者,同居淨土之體質也。以二感為能生之因,同居淨土為所生之果。雖煩惱未斷,亦可得生也。
《解》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此明方便土因果。以即空觀為能感之因,方便淨土為所感之果。因則有橫有豎。豎則即空觀智所感,橫則相似三觀所感。言即空者,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圓教即中即假之空。相似三觀者,修一心三觀,證入相似位也。空觀相應,證入方便土。如念佛念至能所雙亡一念了不可得,與空觀智相應,即可生方便土。然此空非頑空,非但空,非偏空。乃一空一切空,摩訶般若畢竟空。雖了不可得,而此一念,仍歷歷明明。求其一念當體了不可得,乃即中即假之空也。妙真諦者,非是偏真,乃即中即俗之不思議真也。無漏五塵,無見思漏,無塵沙漏,無無明漏,乃中道無漏五塵也。
《解》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此明實報土因果。以妙假觀為能感之因,實報淨土為所感之果。妙假觀者,謂即中即空不思議之假觀也。如菩薩修習如幻三昧,了知一切諸法,皆如幻如化,當體了不可得。雖知如幻,而仍修如幻三昧,度如幻眾生,念如幻彌陀,生如幻淨土。此名從空出假,雖終日度生,而無眾生可度。如金剛云,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當知佛法,乃先消極而後積極。正積極而自心中仍消極。了知一切法,皆如幻化,即中即空之假,故云妙假觀也。此觀成時,證入實報土。此約豎論。分證三觀者,修一心三觀,證入分證位也。此約橫論。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等,皆修一心三觀,破無明惑,入分證實報土位也。妙俗諦者,謂即中、即真、不思議之俗諦也。無盡五塵者,隨拈一塵,皆具一切塵。謂一一塵中一切塵,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塵。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剎中一切塵。此即無盡五塵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此明寂光土因果。妙中觀為能感之因,寂光淨土為所感之果。即中觀者,即空即假之中觀也。此約豎論。究竟三觀者,修一心三觀,證入究竟位也。此約橫論。妙中諦者,謂即真即俗不思議之中諦也。稱性五塵者,稱性圓融,周遍法界,不可思議之五塵也。明四土橫豎論竟。
(二)明四土圓融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倣此。
此明四土圓融。欲令易解,作此分別。此二句,明分土之由。謂欲令眾生易解故,作前四土分別。同居是緣生,方便是即空,實報是妙假,寂光即中。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者。此明四土圓融。謂若據實理,四土無不圓融。四土無非因緣所生,則四土咸是同居。無不即空,則四土咸是方便。無不即假,則四土咸是實報。無不即中,則四土咸是寂光。所以極樂同居淨境者,此引圓融之境,證圓融之理也。真俗圓融者,三諦圓融也。人民表因緣所生法,同居土也。聲聞表即空,方便土也。菩薩表即假,實報土也。佛表即中,寂光土也。若非圓融之理,何有此圓融之境。凡聖同在一居而無礙,故曰圓融。不可限量者,不可次第三智而限量也。下文有顯理處,皆倣於此。別明四土竟。
(三)問答破情
《解》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此問答除執之文。恐人不達寂光,乃即事之理,落於偏見。故設此問答以遮之。問意,謂寂光真境,原不在三土外,亦不在三土內。以寂光本無所在,乃三土之理體,云何有如斯莊嚴耶。答云,一一莊嚴全體是寂光理性,具足三土莊嚴。經云諸佛住處,名常寂光。若約如來分上,全三土而成寂光。若約眾生分上,全寂光而成三土。是自業之差別,何關土有高下。又人民但見同居,不見上三。聲聞但見下二,不見上二。菩薩見下三,分見寂光。唯佛圓見四土。寂光若在殊勝莊嚴外,與小乘偏真法性,有何差別。故曰何異偏真法性也。經文二約所受用釋竟。大科初徵釋已竟。
(丁)二廣釋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釋生處(二)結示佛力(己)今初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又字是承上之辭。前文言陸地有羅網行樹等,種種莊嚴。今言不唯陸地莊嚴如是,即池水莊嚴,亦復勝妙無比。七寶池者,七寶所成之池。揀異此方土石所成之池也。池中之水,具八功德。八功德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八長養諸根。具八功德,利益眾生。詳釋如下文。池底純以金沙布地,異此土池底皆沙泥滓礫也。中為池水。而周圍四邊之階道,悉以四寶而嚴飾之。階道之上,有重樓岑閣,亦以七寶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非世之車輪,大不逾丈。乃如金輪王之車輪,其大有一由旬。約一小由旬,亦有四十里之廣。其大如車輪之蓮華,有種種色,有種種光。若青色有青光,乃至白色有白光。此蓮華即為吾人生西時之父母。吾人念佛信願行切,待娑婆報盡,即於其中,忽然化生。有華無質曰微。華多無礙曰妙。芳氣周遍曰香。非同世塵曰潔。此標蓮華具四德也。非唯極樂蓮華不可思議,即此土蓮花,亦有其妙處。試觀蓮花,出於泥水,而不被泥水所染。正顯出世聖人,超出空有之表。泥喻有,水喻空。出於泥水,喻雙遮空有。而蓮花之根,不離泥水,喻雙照空有。極樂池中,金沙喻妙有,德水喻真空。真空不空即妙有,妙有非有即真空。雙遮雙照,遮照同時,即顯實相中道。故曰蓮華具不可思議功德也。梵語蘇伐羅,此云金。阿路巴,此翻銀。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又云不遠,去波羅奈城不遠,有此寶故。玻璃,此云水玉。硨磲,此云大貝。缽摩羅伽,此云赤珠。缽摩羅伽隸,此云瑪瑙。然須知人間七寶,即非天上七寶可比。天上七寶雖妙,而萬不及極樂七寶之微妙難思。名雖似同,其體則迥異。極樂國土,以斯微妙七寶,而為莊飾。其勝妙莊嚴,豈可得而思議哉。
疏中分四(初)總標異此
《解》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前明淨土眾生,所住之處。今明受生之處。池水蓮華,皆為生西者受生之處。乃七寶所成,不同此方土石。極樂依報,乃是無漏勝善淨業所感。娑婆依報,有漏善惡業所感。非唯依報不同,而正報亦異。此方凡夫,是有漏染濁所感。彼土聖人,乃無漏善淨所感。極樂淨土,是彌陀世尊願力所成,莊嚴猶若天宮。娑婆穢土,是眾生業力所感,臭穢猶如地獄。地獄豈可與天宮相比哉。金銀等者,略舉七寶也。彼土寶實無量,今言七寶者,乃隨此方凡情所重而言也。此等七寶,皆是彌陀三身四德。隨拈一法,即具一切法。隨舉一寶,即具一切寶。安可以凡情測度,以謂彼土僅有如娑婆之七寶耶。
(二)明八功德水
《解》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蓚,異沉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
此釋八功德水。(一)澄清,異此方渾濁。謂彼土之水有澄清潔淨,能除污穢之功德。又能洗滌眾生煩惱。非但自體澄清,還能澄清眾生身心。故經云,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此方之水,不但不能蕩除心垢,自體還是渾濁也。(二)清冷,異于寒熱。謂彼土之水有清湛涼冷,頓除熱惱之功德。此方之水,遇冬則冷,夏日則熱。非但不能除惱,還能亂眾生身心。(三)甘美,異鹹淡劣味。謂彼土之水有甘旨美妙,具足眾味之功德。飲此水者,離苦得樂。此方之水,非唯不能離苦得樂,且自體鹹淡。海水則鹹,河水則淡。餘水味劣。(四)輕軟,異于沉重。謂彼土之水有輕揚軟柔。浴此水者,令身心皆得輕安之功德。此方之水,非唯不得輕安,又復自體沉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謂彼土之水,有津潤滑澤。飲此水者,得四悉利益之功德。此方之水,非但不得四益,且自縮腐褪色。縮臭也。腐爛也。褪色者,日久色變也。(六)安和,異於急暴。謂彼土之水,有安靜和緩之功德。經云微瀾迴流,安詳徐逝。聞此水聲,皆得法忍。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說法且自體急暴。(七)除飢渴,異於生冷。謂彼土之水,仗彌陀願力,有療飢之功德。療色身飢,且能療法身。飲此水者,得無量三昧辯才。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法喜,又自體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者。彼土之水,非唯長養色身諸根,復能長養法身諸根之功德,謂信、進、念、定、慧。此方之水,非但不長養諸根,復又損壞諸根,並及沒溺而死,沴戾而病。沴者不和。戾者,違戾也。十六觀經云,八功德水,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無量壽經云,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無不聞者。此等文,皆顯八功德水之不可思議。功德者,功能德用也。當知若欲詳論寶水之功德,真實不可思量。不過隨順凡情,略標八種耳。
(三)明充滿其中等
《解》充滿其中,異枯竭汎濫。底純金沙,異汙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
彼方之水,非但充滿,復善隨人意。經云,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腰,即至於腰。乃至欲令水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此方之水,非唯不隨人意,冬則枯竭,夏則汎濫。枯竭即不能得其受用,汎濫則損壞一切,無益而有損也。又彼土池底,或是金沙,或是銀沙。或一寶沙,或無量寶沙。異此方池底、純是汙泥,臭穢不堪。入此池,浴此水,便可登常樂我淨四德之彼岸,入四土之法會,見四身之佛,聞四教之法也。
(四)明華輪等
《解》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優螩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螩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華輪即池中大如車輪之蓮華也。輪王即轉輪聖王。有四種,謂金銀銅鐵之四輪。今言金輪王所掌之金輪。金輪王,王四天下,有七寶千子,出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以十善化導眾生。金輪寶,大四十里。今極樂之蓮華正如大四十由旬之金輪。然此且舉最小蓮華而言。若依據十六觀經、及無量壽經如來會經所明大小實不可限量,由同居眾生身相不等故也。又極樂蓮華,非唯蓮華大小色相無量,乃至光明亦隨色有無量差別。又非唯蓮華,如此略說。乃至行樹,羅網,寶池,金沙,德水,若光若色,若依若正,一一皆是無量。而今則一一皆是略言,以此經乃刪繁取要故也。略歎蓮華四德者,謂極樂蓮華,實具無量功德。今言四者,亦略舉耳。質乃七寶之體,而非定大小拘定之形。隨心如意,無有障礙也。又非形則非塵。既能隨心如意,則全體唯心。形唯心故,形即非形。塵即心故,塵即非塵。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故曰非形非塵。能生之蓮胞,既微妙香潔。所生之身,亦微妙香潔。故曰生身可知也。初釋生處竟。
(己)二結示佛力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前文。寶池、德水、樓閣蓮華等,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慈力所成就也。
疏中分三(初)約佛釋
《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此約佛釋。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之所成就。嚴有能嚴所嚴。大願乃智慧莊嚴,大行乃福德莊嚴。此二為能莊嚴,稱性功德為所莊嚴。性有三諦。同居乃俗諦性,未見真理故。方便乃真諦性,未達中道故。實報寂光乃中諦性,已破無明故。願有總別。總則四種弘誓,別則四十八願,及十八願等。今以總攝別,則不出四宏。四宏依四諦而發。四諦分四教,則有四教四宏。依願起行,行亦分四教。今以藏教願行,莊嚴同居淨土。通教願行,莊嚴方便淨土。別教願行,莊嚴實報淨土。圓教願行,莊嚴寂光淨土。又以前三教則莊嚴次第四土,以圓教則莊嚴圓融四土。此二種莊嚴,必在眾生邊修,故能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也。今以同居普攝藏教凡聖。以方便普攝通教凡聖。以實報普攝別教凡聖。以寂光普攝圓教凡聖。又以同居攝四教凡夫。以方便攝藏通聖人,及別圓凡夫。實報普攝別圓聖人。寂光唯攝圓教聖人。今以次第四土,普攝次第凡聖。以圓融四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專稱名號,圓融凡聖,令往生淨土也。
(二)約生釋
《解》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上明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所成就。然須知眾生念佛,全攝佛願行功德,為己功德。則上之莊嚴,亦我自心所成就。此則約眾生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也。四十八願,為多善根之因。六度萬行,為多福德之緣。佛以此願行,與眾生莊嚴四種淨土。又以此願行。莊嚴成一句洪名。是故信願持名者,全攝佛四土,成我四土。攝佛願行,為我願行。故能念念中,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也。皆是已成,非今非當者。謂極樂淨土,種種莊嚴。乃我心中彌陀與我早已嚴成,非待我今成當成也。
(三)約不二釋
《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段指上佛生二義,作圓融不二義釋。彌陀莊嚴,作增上本質者,與眾生作增上緣之本質境也。緣有四種,謂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增上者,有增上之力用也。境有三種,一性境,二帶質境,三獨影境。性境有二種,一無本質境。即彌陀大圓鏡智,及我等第八識所變身土莊嚴。又是增上緣也。二有本質境。即前五識,所變之五塵境。帶質境,亦有二種。一以心緣心,名真帶質。二以心緣色。名似帶質,即依經作十六觀等也。獨影境,亦二種。一無質獨影,如緣龜毛兔角等。二有質獨影,即依經作觀等是。帶起自心莊嚴者,托此增上緣之本質境,變起自心種種莊嚴。帶有二種,一挾帶。根本智證真如是。二變帶。即變起相分是。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自心本具四土莊嚴,須待外緣而起。今托佛之本質之增上緣,自第八識變起無本質境,前五識變起有本質境,第六識變起似帶質境。皆是自變而緣,全佛之本質,帶起眾生之本質。全佛之帶質,起眾生之帶質。故曰自心種種莊嚴也。全佛即生者,全佛之本質境,即為眾生心中之本質境。全佛帶質莊嚴,即為眾生帶質莊嚴。全他即自者,佛乃眾生心中之彌陀,我是佛心內之眾生,生佛互相攝入。非唯與佛攝入,又能與一切菩薩、一切人民攝入,故曰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也。初別釋所受竟。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結示(庚)今初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敘寶池。此明空中,常作天樂,地上黃金布地。華樂交輝,莊嚴無比也。天樂異于世樂。天樂乃第一義天之樂,係中道無漏業所成。世樂乃有漏業所成也。極樂淨土,上則天然之樂鳴於空,下則黃金莊嚴于其地。履此金地,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眼見天華。晝夜六時,常雨天曼陀羅等華。日則初中後之晝三時,夜則初中後之晚三時。時時雨華無間。然彼國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明不昏,何分晝夜。唯以華開而為晝,華合而為夜也。曼陀羅華者,此云適意華。謂天華妙好,適悅人意也。亦名白華,義含摩訶曼陀羅之大白華,及曼殊沙之紅華,摩訶曼殊沙之大紅華等四種。從天而下此四華,故曰雨天曼陀羅華。天表第一義諦天,華表住行向地之因位也。其土眾生,即以天所雨之華,常以清旦持取供佛。清旦者,六時之一也。衣祴者,盛花之器也。食時晨齋時也。清旦至晨齋時至短,而能供十萬億土諸佛,即還本國。正顯淨土眾生,咸有神足通也。供養佛已,承佛神力飯食。以金銀等寶缽,盛百味飲食,隨意現前,飯訖自去。而飯後復經行以行道。經行者周匝行繞,循環不斷,徜徉自適,調身無滯,調心無逸也。
疏中分二(初)合科意(二)釋經文
《解》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
此明淨土眾生,以眼耳鼻舌身之清淨五根,受用色聲香味觸之微妙五塵。五根為能受用,五塵為所受用也。
(二)釋經文分四(初)釋常作天樂等
《解》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常作者,六時無間也。此土五塵,以天為極,故名天樂天衣天食等也。然彼土音樂,非世間天樂可比。無量壽經云,世間帝王以百千音樂,不及轉輪聖王。乃至第五天不及第六天上。妓樂音聲,輾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而復千億倍也。所以稱天樂者,一隨此方凡情,以天為尊故。二者表第一義天之法性樂也。以彌陀國中,隨拈一法,皆是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彼土依正,各有光明,無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耳。
(二)釋曼陀羅華等
《解》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祴,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妙經四華者,經云爾時世尊,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是時雨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曼陀羅釋如上。曼殊沙此云柔軟,又云赤。四華、表四因位者表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種真因菩薩位也。以妙華供養他方佛,表真因皆趨向于佛果菩提。言供養他方佛,正表顯果德,遍在一切處也。
(三)釋即以食時等分三(初)明神足難思
《解》食時,即清旦,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迴還也。
神足為六通之一,又名如意通。有三種。(一)能到。謂身能飛行,如鳥無礙。移遠令近,不往而到。此沒彼出,彼沒此出。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二)轉變。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三)聖如意。化現無方,應變不測。此為自力神足,尚不可測。況生西者,仗彌陀之慈力,即以佛之神足而為己之神通,豈可得而思議哉。故能不離本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而能迴還。逾,過也。非過時而還本國也。
(二)明事事無礙
《解》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此約理性,顯極樂國中,一色一香,一沙一塵,一彈指,一剎那,一舉一動,一聲一默,無非自心清淨真如。故能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也。前文明神足,乃約事釋。今文乃約理顯。神足非作意通,乃法性之理,法爾如然也。言一聲一塵,即所謂隨拈一法也。淨土中,隨拈一法,皆是究竟清淨真如。真如無分別,無分劑,攝盡十方無盡三寶,皆在一法之中。十方三寶,亦是究竟清淨真如,亦無分別,亦無分劑,亦能攝盡極樂無盡三寶。一法既爾,法法皆然。故得跨步彈指,互相貫徹無礙。由貫徹無礙,故能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供佛還國,不逾食時也。故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三寶影現中,我身影現三寶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三)明法門甚深
《解》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娑婆濁惡障重,如牢獄,不隔而隔。極樂功德甚深,如天宮,隔而不隔也。
(四)釋飯食經行
《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螩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此文明極樂飯食不假安排做作,不勞舉拭淨洗,無有障道因緣。飯食既畢,但於金地經行,華樂娛樂,勝緣助道,故能一生成佛也。
(庚)二結示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總結前文天樂天華等,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所成就也。當知淨土一門,實為了生死之最妙法門。依之修持而得往生者,不可算數計。昔越國夫人王氏,宋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導諸妾婢,專修淨業。妾婢有偷懶者,則警策之。懈怠者,則訓導之。不明理者,則開示之。後有一婢,無疾而逝。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幸蒙教訓,得生淨土矣。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導夫人,頃之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婢曰,世人修淨業者,纔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婢曰楊傑。又一人亦朝服而坐,又問何人。曰馬玗也。兩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夫人問曰,我當生何處。婢導之行,未多遠,即見一華台,金碧輝煌,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處之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更警策精勤。某年過生誕,晨起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方趣前為壽辈之則已立化矣。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竟。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解》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眾生五根,各有利鈍。如香積國,舌根利,以香飯作佛事。又有以天衣作佛事,乃身根利。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故釋迦佛以音聲作佛事。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故此經,別就彌陀法音,廣明其受用。若如實論,極樂圓攝法界機,五塵皆圓皆妙,皆能出生一切法門。五塵皆能作佛事,非止音聲一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