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開悟的方法:超越對所有的依賴!

開悟的方法就是要超越所有的依賴,我們要放下對人的依賴,對理論的依賴,對自己所知、所能的一切依賴,這是個悖論。我們平時在凡夫的狀態之下,當遇到新的事物的時候,心就會自動地、本能地去調動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去推敲它、分析它、判斷它。要知道,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就有了能所的二元對立,有了能知、所知,有了能知的心、所知的事物,那麼就有了分別心,有了取舍心,有取有舍就有輪回,六道輪回就在其中。「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所以其實開悟的方法,就是超越對所有的依賴。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這是龐蘊居士在臨入涅槃之前給大家留下來的開示,讓我們能夠活在當下,把我們有取有舍的、散亂的心變成集中。我們一直在分析判斷,我們的心一直在擾擾不停,所以這是一個散亂的心。

我們有講到,散亂的心到集中,即心識變成集中了,我們此時的心一直都是無住的,念念都在覺知當下,念念都與真如自性相應。又從集中變成統一,從統一到沒有執著,我們把這個沒有執著的狀態叫做無心。到了無心的階段,空的體驗也就出現了。佛教裡面所說的空不是甚麼都沒有那種頑空,而是指心靈的自由。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上保持絕對的喜悅的心,活在當下,覺知當下,這就是悟境。

統一的境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我們的身和心的統一。身和心如果分離,就是行屍走肉。比如現在我們的身體坐在這個地方,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但是我們的心可以想昨天發生了甚麼?去年發生了甚麼?我們的心在過去;也可以想明天我要幹甚麼?明年我要幹甚麼?我們的心活在過去和未來,那身和心是分離的,這是行屍走肉,沒有統一。

第二個層次是內和外的統一。即我們的心和外面的環境合而為一,天人合一。

第三個層次就是前念和後念的統一,那就是入定。

所以,其實禪修就是要先從迷亂的自我轉變成穩定的自我,再舍穩定的自我而成為無我。到了無我的狀態,才發現我跟世界既不是統一的,也不是分開的。統一是大我,分開是小我。不一不異,無內無外,是一切事實的存在而又沒有我執在其中。這就是禪師解脫的、證悟的、瀟灑自在的風範。

那麼,這樣我們可以明白:禪其實是一種健康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能夠放下一切執著。禪是能夠把我們從取舍得失的浮躁和緊張之中釋放出來的有效途徑,禪是能夠把我們從患得患失的憂鬱和困惑之中解脫出來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用禪的智慧來面對生活,一切的困難都將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的崎嶇和險惡,也終將化為旖旎的本地風光。

同時,禪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鈴木大拙在西方弘揚禪法非常有影嚮力。他曾經說過,禪本質上是洞察人類生命本性的藝術。她(禪)指出從奴役到自由的道路,把我們的心從一切觀念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禪能夠使我們認識自己,明心見性,悟道歸元。所以,禪是人生的一道光明,使我們看清生命發展的方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大丈夫、佛。

禪是人間的般若花。有了禪,穿衣吃飯、運水搬柴,都變得神聖莊嚴,都成為當下悟道的因緣。所以說禪是智慧,禪是幽默,禪是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禪是古老的智慧遺產,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智慧泉源。

——大願法師《禪與現代生活》節選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