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

這裡,我想要講的重點還是禪宗的開悟。但是,沒有比較就難以看到禪宗的特點。因此,我先談一談教下的所謂開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大小乘都是這樣講的。學法相要會學,不要把它看得太難了。一切學問都是跟生活離不開的,都是根據實際生活而建立起來的說法。這就叫做「學說」,比如以「五道」來講,打個比喻:大家準備出家,先在廟上學一點規矩,多少學點東西,猶如「資糧道」;聽說要考佛學院了,再準備一些應考的學科,如佛學常識等,猶如「加行道」;考上了佛學院,猶如「究竟道」。我們每作一件事,大體都是先作準備,其次是實踐,而後在此基礎上得到應有的「結果」。「五道」的次第也正是這樣。

關於法相有兩部論著很重要,一是《俱舍論》,是對小乘法相的總結。二是《瑜伽師地論》,是大乘法相的一個總結。

過去有人講,只要學完這兩部書,整個佛教的名相和道理基本上就通了。從這兩部論來看,小乘與大乘的法相雖然有區別,但相通的地方居多。比如以上所講的五位建立、四諦的內容以及見道的十六行相等都是相通的,也可以說大乘對小乘的說法是承認了的。這一部分的內容也很重要,對大家今後學習中觀唯識也好,天臺、華嚴也好,都有很大的便利。接下去我將介紹中觀唯識的說法,最後再講禪宗。分析比較之下才會真正知道甚麼叫禪宗?禪宗為甚麼會產生?它的特點是甚麼?這樣就易於明了。否則,直接地來講禪宗,便摸不清頭腦。

加行位所致力於觀行的是「四諦十六行」,見道位所證明的也是「四諦十六行」,其不同就在於加行位是以有分別的思維來觀察四諦的道理的,而見道證入四諦法是無分別智。何謂無分別智呢?智就是智慧。智慧為甚麼沒有分別呢?因為它是由見道發起的無漏慧,是離開了煩惱的。沒有煩惱的智慧當然是沒有分別的,所以能稱它為無分別智,這與開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那些不重視教理的人,如有些學淨土的,就只叫人念句阿彌陀佛;老參們叫人參禪就只參一個話頭——念佛是誰,認為研教解經,徒然增加分別!這是錯解了無分別智!像這樣苦坐禪的人,是學禪而得不到禪,念佛的也難以得到念佛的好處。因此,首先必須知道無分別智是有作意的,如果就沒有作意就是無分別智,那麼,入了睡不就開悟了嗎!果真如此,那佛也不要學了,能夠睡覺就夠了嘛!如果不能睡覺的話,吃點安眠藥也就把問題解決了嘛!試問:這樣行嗎?不行!這實在是對佛教所講無分別智莫大的誤解!

然而,在佛教內部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你若誦經讀書,他馬上就會說:「何必讀這麼多書呢?不要分別嘛!好好地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無念才是正念嘛!」在這一點上,我們是萬萬不敢含糊的。阿彌陀佛是要念的,但是,如果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了」,那才真正地入了邪!三藏十二部還要它幹甚麼?世尊又何苦要說那麼多年的法呢?開悟,雖說是無分別智,但必須要有作意,它要引心趣向於所緣的對象。

比如說,向你介紹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在第一感裡,就是你作意的對象,不然的話,你就看不到這個人。當你註意到這個人的那一剎那,屬於感知;接著起「尋」與「伺」。「尋」是思維活動的開始,「伺」是思維活動的進一步深入。說開悟——無分別智非超尋伺,就是說無分別智並不是不尋不伺,開悟並不是沒有思維的活動。不然的話,在四禪之中,二禪以上就沒有尋伺(亦即思維活動)了,那豈不等於說修到二禪以上就算開悟了嗎?其實絕不是那麼一回事!按佛教的教理來講,四禪八定都是凡夫境界!第四禪以上,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更無尋伺所言,能不能是見道?能不能轉凡成聖呢?如果說不算見道,就不能說離開尋伺便是無分別智,便是開悟!開悟——無分別智也非限於寂止相。單單的寂止,煩惱是斷不了的。入了無想定的人並非開悟,並不是、也絕沒有得到無分別智!開悟也非單純的事物自性。因為每一個法都是其自性。如水以濕為性,火以暖為性等,但這不是無分別智。否則,色等亦各有自性,色法等亦不也開悟了嗎?也即等於無分別智了嗎?開悟又非加行,因為加行乃是要努力用功進修的,而無分別智不能有加行作用,有加行就成為有分別的了。

以上我們用了非無作意、非無尋伺、非寂止、非自性、非加行來說明甚麼是無分別智。

大家可以看出無分別智是很難從正面來解釋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只能從反面給以限制,因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地區別於加行位的有分別智的。以無分別智現觀四諦法乃至十六行的道理所發起的智慧,雖屬於觀而離了比量。見道也講四諦十六行,加行位也講四諦十六行;見道證的是四諦十六行,加行位加行的也是四諦十六行。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前面的加行位是有分別智(也稱為加行無分別智,那是隨順根本無分別智而立的假名),見道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智。見道位既然是無分別智,我們就必須註意到見道證入四諦真如,從第一剎那開始到第十五剎那進而至於第十六剎那即最後一剎那入了修道位以後,都是假立有。這樣的層次絕不是實實在在地有那樣一個又一個的分位差別。如果有那樣的層次的話,那就成了有分別了。見道是很快的,就在無分別智現起的極短暫瞬間證入,四諦現觀當下全俱。

見道的前十五剎那為「預流向」,第十六剎那證「預流果」。小乘立四果(第四果是阿羅漢。他們稱世尊為大阿羅漢),佛法的境、行、果三以此為極則。小乘直到現在還不承認大乘。他們認為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後出現的違背世尊本意的說法,只有小乘的教義教規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為佛的教法。現在有許多佛學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認為從小乘經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確的途徑,極倡其所謂「回到佛教之原始本來面目去」之說教,其實不過是跟著西洋學者之尾巴而已!我們是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們認為這些人是有點大腦蛻化,企圖把历史前進的車輪向後拉,並不懂得甚麼叫佛法!

下面講小乘的四果、四向。

一是預流向和預流果。「向」是趨向義,「果」是「向」以後證得的果位。從見道位上來講,前十五剎那屬於見道位攝,叫做預流向。第十六剎那叫預流果,即入修道位。我們說學佛要斷除煩惱之第一類即見惑。思惑又叫修惑,是事上的煩惱,是在見道位之後的修道位上漸修漸斷的。事惑最不好斷,不是只懂得道理就斷得了的。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人說他專會賣高帽子,他對只有一個兒子的人說:好呀,一子頂乾坤嘛!對有兩個兒子的人說:好呀,二龍戲珠嘛!對有三個兒子的人就說:好呀,三星高照嘛!對有四個兒子的人說:好呀,四季大發財嘛!對沒有兒子的人就說:好呀,沒有兒子不受氣嘛!這時突然來了一個人對他說:你的帽子賣得很快嘛!不過,我就不去理你那一套!這個賣帽子的人立即換個口氣說:噢!如果教像您老,那我就不得不改行了!那個人非常高興地應了聲「那當然啊!」說著笑著轉身就走,賣帽子的人一把抓住他說:嗨!您老別走呀!戴了我的高帽子沒有付款呀!這可以說明,明白道理很容易,而在事上卻仍然難免受迷,這就叫「事惑」。必須漸修漸斷,方乃可望斷盡無餘。

「煩惱」中有十個叫作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身見——妄執身為我;邊見——斷、常二見,前者執我死後歸於斷滅;後者執我恆常不變。邪見——撥無因果。見取見——堅執前面幾種「見」是絕對正確的,不容易懷疑的。戒禁取見——外道的不合乎客觀規律的不正確的修行方法;不應當做的偏要去做,錯誤地認為逆而動之才可解脫,證得涅槃自由。疑——對四聖諦的真理心懷猜疑。以上都是見惑!這些不正確的疑惑,只有見道後才能斷除!見道所斷,故雲見惑!其餘貪、嗔、癡、慢等都不是僅靠見道就能斷盡的。因為他們是與生俱有的。所以必須在見道之後一步步修持才能夠斷盡的;以其為修道之所斷,故名曰「修惑」。修惑又有三界九地之不同。欲界是五趣雜居地,主要因其有飲食欲、男女欲、睡眠欲及嗔害過慢等等。我們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定力,關鍵地是看他是否離「欲」了,如果沒有,那即使其有呼風喚雨甚至出神入化之能,也絕非已得正定,他必須會入魔而無由究竟解脫!色界、無色界是非定不能到的。這兩界分為八個地,修道所要斷的煩惱,不光是欲界,而是包括色界、無色界的煩惱統統要斷!貪嗔癡慢不但是欲界中有,色界、無色界照樣也有!在三界九地中,修惑都分上、中、下三品煩惱,總起來就有八十一品煩惱,這些煩惱在修道位上要一起斷盡。如何斷?從欲界的第一品開始斷,斷至第六品,就可證得「一來果」,也就是說修行者還要來人間受生一次。前五品的漸斷過程則稱為「一來向」,——即言其不斷地趨向一來果。待斷了七、八二品就是「不還向」,斷了第九品就證得了「不還果」。以上之二果二向是斷了欲界的修惑而得的。證了不還果便出了欲界。如果接著再一品一品不停止地修斷下去。一直到第八十品這段過程中的漸修漸斷就叫「阿羅漢向」,爾後得「金剛喻定」,頓斷第八十一品惑而一舉證得阿羅漢果,從此永超三界,修道位至此乃告完成,進入無學道,又稱為究竟道。

最後再講講羅漢的種類。

一是退法羅漢。即是證了羅漢果之後,一不小心則偶然之間修惑複起,很快地就退到了不還果、或一來果、乃至預流果。這就又提出一個問題,為甚麼費了那麼大的勁一品一品辛辛苦苦地修斷,方才入得金剛喻定而證得無學究竟的阿羅漢果,怎麼忽然之間又退了呢?

二是思法羅漢。即是證了阿羅漢果的,非常貪戀自己所證之聖位,唯恐退而失之。比如曾經有一個叫禾底迦的羅漢就退了六次,最後他怕再退就幹脆自殺了!這裡也有一個大問題:既然證了羅漢果,卻為何升了退、退了又升呢?再說修道就是要斷貪,可是為了貪戀羅漢果位卻令人意想不到地自殺了!這不是因貪而犯了殺戒嗎?能殺阿羅漢的人(因為自殺者是已證了羅漢果的,所以這樣說),還有甚麼不可殺的呢?

三是護法羅漢。證了羅漢果的人,恐怕自己之果位退失,所以就時刻警惕地保護自己而不敢稍有懈怠。

四是安住法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於果位者。

五是堪達羅漢。由於不滿足於自己現證之果而精進用功以求證得更高之聖果位。

六是不動羅漢。這是更高的境界,即是證了羅漢果永不為一切煩惱之所動。

為甚麼會有這麼幾種羅漢呢?答複是因為羅漢雖斷煩惱,卻並未斷習氣。那麼,從道理上來講甚麼叫見道?甚麼叫修道?見道究竟見的甚麼道?修道又修的甚麼道?最後證的又是甚麼果?又見道斷了見惑,修道又一品一品地斷了思惑,最後證了阿羅漢,入了無學位,如果說阿羅漢可以退到預流果的話,那預流果也有可能再退!如果說從阿羅漢退到預流果還勉強地講的過去,因為總還是聖人嘛!然而預流果再退下來的話,那就是從聖人降到凡夫了啊!慶幸的是按教義來講,預流果是無論如何也不退的。預流果既然是不退的,阿羅漢果為甚麼卻可以退呢?這又是個大問題!

以上所提到的問題,是我早年學習《俱舍論》時所產生的疑問,同學們要仔細地分析再分析,研究更研究!我一貫主張佛教是真正的無神論,因為佛教只勸人類自己來解脫自己!我們在學法相時,就是要多問幾個為甚麼?有懷疑才能有進步!「慧」就是「抉擇」之義。決不可盲從,像錄音機一樣,只是被動地接收!那樣如何能夠學得好呢?只有大膽地懷疑所有的東西——哪怕是人類共許的真理,才能產生更高的智慧。智慧就是從懷疑開始直至解決了種種重大的疑惑而產生的!

上面講的幾種羅漢位是「有部」的論點。「經部」不同意這些說法,認為既然證了羅漢果位就不會再退了。我同意經部的說法。

不過,有部的說法並非無據而雲然。從接近原始佛教的經典如「四阿含」裡面,可以看到有習氣的羅漢很多。嗔恚習者如舍利弗;憍慢習者如畢陵伽婆蹉;愚癡習者如喬梵缽底;神通習者如賓頭盧等。說他們沒證得阿羅漢果位麼?世尊為何為之印證?說他已證得聖果麼?何以還有這樣的習氣?有部之所以主張證阿羅漢果以後尚有如此種種情況,是否為了解答這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呢?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