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環保思想幫你省錢

為甚麼環境惡化始終得不到有效的逆轉?真正的污染源是當今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導師在《佛教的環保思想》中,就當今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了釜底抽薪式的解決方向。本期法義以第三章「改變生活的方式」為分水嶺,一、二章引導我們擺脫錯誤:「克服欲望和貪婪」「糾正幸福的觀念」,第四、五章引導我們重複正確:「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培養良好心態」。

法義學到第二遍,脈絡清晰了。合上筆記,想著:冬天了,哪天抽空去把新羽絨服和新雪地靴買回來吧!這一想,一驚:年年冬天「買買買」,剛剛學過的法義怎麼沒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於是,不得不重新翻開法義。

第三章一開篇即指出:「觀念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價值取向,也直接影嚮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反觀我的消費觀念一直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可能讓生活更舒適」。在這個觀念的指導下,習慣了一次性消費的人群裡有我,追逐時尚潮流的隊伍中也有我。

這幾天突然降溫,我一邊懊惱自己沒有早早把新羽絨服和雪地靴買回來;一邊趕緊翻衣櫃鞋櫃,然後,我找出了4件羽絨服、3雙雪地靴,以及一大包圍巾、帽子、手套、口罩、保暖褲、毛衣……導師說要懂得惜福、做一個自然人。自然人就是衣食住行所需無多,這些「存貨」其實已經完全夠我用了。可是,本期法義學到這裡,我依舊「賊心不死」地惦記著「買買買」。

對法沒有「接受」,是因為沒有完整、準確、透徹地「理解」。這一次,我真的是帶著自己的困惑去研究法義,長期養成的生活方式該怎樣通過學習本期法義改變?

首先,之所以沒有擺脫錯誤,是因為我一直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導師把欲望比作永動機,這於我真是一針見血。

以前我住在比較繁華的地方,長期處在「不帶錢就不能出門」的狀態裡,哪怕下樓遛個彎兒也得揣上點兒「備用資金」,而且基本從不空手回家。即使我並不缺甚麼,但也得多少花點錢,哪怕買個自己不需要的小東西送給別人,也得買,要不就渾身難受。看看家裡,這樣的存貨實在太多,送不出去,留著無用。導師說欲望無所不在、永無止境,我就這樣被「買買買」的欲望控制著,越買就越覺得需要買的東西層出不窮,渾然不覺自己早已成了一個被購買欲牢牢控制卻不自知的奴隸。

第二,正確觀念沒有樹立起來,自然無法「重複」。

人與自然唇齒相依的關系根本就沒有入我的心。雖然以前也參加過一些環保活動、生活中也註意節約用水用電,但我對自然其實非常冷漠,毫無感恩心、尊重心、愛心。

我所生活的北京城儼然已成「霧都」,但這一直被我解讀成「全人類」不珍惜自然造成的。責任推在「全人類」身上,就放過了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導師說,人與自然依正不二。大自然孕育了人類,所提供的一切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如此簡單的道理,連孩子都知道,但我從來沒有靜下心來體會。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一切我熟視無睹。試想沒有太陽帶來的光明、大地的負載、空氣、水,我連生存都不能,更何談「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可能讓生活更舒適」呢?

今天又是班級共修的日子,手頭的工作遲遲沒有完成,人已經餓得心慌慌。後勤部門送來加班飯,我迫不及待地揭開包裝精美的一次性飯盒,一口Q彈醇香的米飯送進嘴裡,渾身的細胞都在叫囂著滿足。我第一次做這樣想:眼前的這一份飯僅僅是我的消費能力或單位的福利能實現的嗎?「大自然才是生產資料的唯一提供者」!

當今世界人口數量龐大,自然資源有限。更可怕的是,人的貪欲在不斷膨脹,不斷向已經過度消耗的自然索取資源!我已經有了足夠禦寒過冬、並且質量和款式還都算過得去的冬衣,現在還要繼續「損不足以奉有餘」、向已經變得羸弱無力的大自然母親伸手嗎?榨幹母親的那一天無疑就是我的末日。心下難過、慚愧萬分,決定這個冬天放棄添置新冬衣的計劃,平時也一定要留意從購買欲的控制中掙脫。

終於可以下班了,急急忙忙收拾東西,想直接切斷電腦電源快點出門,以前著急離開時常常這樣做,但今天手硬生生停在電源前:這樣會減損電腦使用壽命,我要珍惜資源。於是,按照程序關機。

匆匆趕到共修點,按下電梯上行鍵遲了兩秒鐘,電梯剛剛上去,旁邊另一部電梯的按鈕正不懷好意地邀請我去按。不,不按!如果乘另一部電梯上去,已經按下按鈕的電梯下來接不到我,豈不無端耗費電量?於是,耐心等待。

走進共修點,師兄們已經在聽《慈經》了。於是,坐下,隨文入觀,感受我與四維上下的一切人、事、物的相依相伴。感恩有你,我願尊重你、愛你,雖然遲到很多,但終於開始。

文:智麒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