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佛教的現代化,就不能不講大乘佛教「權實互用」的弘教原則。能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現代化」的恢宏格局就得以展開。否則總還是會在「究不究竟」、「誰高誰低」的格局裡掙紮。而事實上這些問題,早在兩千年前大乘初創的時候就已得到解決了。
所謂權教,就是方便善巧的一種方法手段,用來使眾生有機會接近佛法。之所以稱作「權」,是因為它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權宜之教,本身並不一定能使學人直接契入正法。它是用來使眾生能進一步學習「實教」的。像淨土法門,就是權教的最佳例子。它本身並沒有詳細地講四聖諦、八正道等直接修行的教法,只是要修行人行善,然後發願回向,往生西方淨土。但往生西方的目的仍然是見佛聞法,修學實教而解脫自在,利益眾生。因為它終極的目的仍然是實教,它的教法本身雖不能使眾生完全解除煩惱,但能使眾生深信因果及精勤習定。由信而入,身心柔軟,能作為實教的助道因緣,故我們說它是權教。
所謂實教,當然就是能直接使眾生解除苦惱的方法,也就是四聖諦的修行方法論及八正道的修行體系。因為它是如實教說而沒有再憑借另一個過渡階段,所以被稱為實教。
權教與實教的運用,事實上在最早期佛陀弘法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只是並不彰顯。而且當時跟隨佛陀修學的人,大多為專務修行的出家人,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去立下有系統的權教修行體系。後來隨著佛法的逐漸發展傳播,及信眾的日漸增加,使得修學者的習性、背景及根器日漸複雜,權教的設立就愈來愈被需要。於是就有菩薩出來組織大乘佛教,明顯地提出了權實的分際。故大乘當初立教的精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究竟(實教)與方便(權教)並重。中國人常說「開權顯實」,可以說已簡要地把權實問題處理得很好了。
開權顯實,說明了權教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終究要能彰顯實教。換句話說,權教如果失去了這個功能,就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了。像淨土宗所有一切的持名,功德回向,終究是要能見佛聞法,要能在「水鳥樹林」所出的無常無我音聲的燻習下,悟入正法。這樣就是沒有失去立場。眾生由此去修習,就會得到法益。
但如果淨土宗的弘揚者不明這個道理,反而好像硬要和實教爭個平起平坐的地位似地,要說自己也是實教,強調淨土法門「甚深實甚深」,一句佛名就已收攝了大小顯密一切功德,已經是究竟了。這樣反而就失去了權教原有的立場與精神,變得「四不像」了!這種心態有神祕主義色彩,完全失去了淨土宗平實的宗風,以我看並非淨土宗發展的長久之計。淨土宗是中國佛教近代第一大宗。要發展中國佛教的現代化運動,淨土宗的現代化當然是其中極重要的一部分。我衷心地希望現代提倡淨土宗的大德們,要善自珍惜這一個珍貴的法緣,明辨權實而能掌握此一法門弘教的中道,則近代的中國佛教幸甚!如果弘教者都不能辨權實,那真就是「以盲導盲」,一團混亂。會成為中國佛教發展整體的問題,也會成為佛教現代化的障礙。
權教要維持權教的立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權教的目的之一,是要使修行人在今世仍有機會學習佛法直接的教說。弘權教的人如果把權教也說成實教,會使得學法者失去進退的依據而不再知道要「向上」,以為自己能這樣就很完善。這樣就失去了當初立教者的本意了。我一直以為淨土宗真正的力量仍在「老實」。老實念佛,力行五戒、十善,把一切所做均用來莊嚴淨土。只管精勤去做,別因自己學的是方便法門就產生「人高我下」的不安感,而人雲亦雲地硬要把權也說成實。如果一定要,以淨土宗的正義來說,就是發心不正,也就是八正道中所講的「不正思」。以這樣的心來念佛,不要說淨土去不了,就連念佛當下的法喜都體會不到。真正的念佛人,不要說不會不安於權教了,就算你告訴他淨土佛國全是謊言,他仍沒有不安,仍是信心清淨地老實念佛。能做到這樣,就真地能達到「念佛三昧」。此時修行人的身心已相當柔軟調伏了,就能在智慧上增進。也可在覺觀的能力上深入。如果能由此反觀自照,自然便可在實教上深入,而了解娑婆與淨土不二、佛與眾生不二的道理,而有所領會悟入。能這樣,才是佛、菩薩立方便教的本懷——開權顯實。如果做不到也沒關系,修行人仍是個老實人,也是個人格完整而能力行五戒、十善的好人。他不會幻想著自己已具足佛法的修行了,故仍會不斷地精進努力。如此一來,方便教就沒有遮障實教,反而是實教的助道因緣。
普通一般的學法者不能辨權實,並不是過失,但弘教者絕不能不辨權實。善知識之所以是善知識,就在於他能觀察修行人的根性而引導其一條方向。故弘教者一定要有正知見,能明邪正,辨權實才行。否則真是天下大亂了。今天的佛教在這一點上而言,依我看仍是有待努力的。權實不分的現象仍是蠻多。故弘法者及宗教師的正知見養成教育,仍需要加強。再談佛教的現代化,才能落實。
另外有一些弘教者專門反對方便教,堅持講佛法就只能講直接的教說。這種看法事實上也是一種偏差,需要調整。真以緣起法的正義來說,一切法皆是因緣施設而有的,再「究竟」的義理,皆是如此。是因為人類的煩惱執著性質如斯,故權實的分別方才如斯。並不是實有一法的確是宇宙中的真理。故佛教講權實,是根據緣起法則中一切法之相依性而講的,並不是要去分別「誰高誰低」。人只要一旦有了一種以高下來看權實的心理,反而就落入了「自性見」(指以為一切萬法有其自己獨立存在之意義與價值之見解。佛認為一切現象是在相對之中,才能具有意義。一切萬法,並不具「自性」。)的一邊,不但沒有辦法靈活善巧地去運用權教來接引眾生,就連實教的立場都把握不到了。因為實教講的,是遠離自性見的清淨道眼,是《金剛經》中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能遠離了誰高誰低的自性見和法執,才能自在無礙地運用權實,也就是祖師所說的「大開大合」,能破能立。這樣才能說是轉法輪。弘教者自身如尚不能做到相當程度的自在,那最好還是老實點,不要隨便批評別人或反對權教。
事實上這世界上的權教,大都是菩薩以深廣的智慧和無量的行願而建立的。要建立實教當然是不容易,但要建立權教也同樣是不容易的。修行人在未具法眼而能明辨權實之前,千萬要註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隨便便地破壞善法。要知道建立善法不容易,而破壞卻很容易。學佛人要有寬大的心胸而能尊重一切善法,不要動不動就因別人和自己不一樣,而把其斥為「外道」。事實上世間的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真菩薩也不一定會是佛教徒。凡是世間有智慧、有悲心,而願為眾生奔走服務的人,以大乘教來看都是菩薩。這些人願意在世間最平凡的角落,發揮能力為眾生奉獻。願意容忍一切的無知,承擔一切的苦痛,從劫至劫,無怨無悔。這些人才是三界中真正在轉正法輪的人。《法華經·從地湧出品》中忽然有許許多多的菩薩由地下湧出,令許多人十分不解。事實上是一點也不假。許多菩薩就在你我的周遭,只是我們視而不見而已。故我要再次地提醒學佛人,千萬不要隨便批評善法或權教。你可以盡量宣揚自己所知道的正法,但批評別人卻不是弘法的常行道。你講的如果真是正法,而當機者也有適當的根器,他自然會知道要「向上」而不停留於方便教說。但若弘教者自己對實教的體認尚不能遠離自性見的束縛,或對方並不當機,那是任你講破喉嚨也沒用的。此時還不如讓其在如法的權教上努力精進。最怕的是你把他原先有的權教批評了一番,使其信心動搖,結果成為「權不成、實不就」,反而退轉了。這樣就不是在護法了!我很希望所有弘法的同修能在此點上留心。可以檢討批評,但不可站在一個傳統的立場批評另一個傳統。批評也是為了眾生的向上和向善,而不是自我擴張。
真要批評當初大乘諸菩薩所立的方便教,依我看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當初立教的菩薩,都是有「證量」的人,智慧深廣如海。要在他們所立的方便教中找到違逆正法之處,是很難的。例如常有人問我佛教的淨土和基督教的天堂有何不同?難道相信淨土不是落入「自性見」嗎?我就說當然不是,淨土和天堂當然不同。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堂,均是「絕對」的東西,而淨土卻不是。在《阿彌陀經》中,釋迦佛清楚地說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可見西方淨土並不是一樣永恆的東西,而是有「始終」的。而且西方淨土也不是無緣無故本自就有,而是由法藏比丘過去的行願功德之緣而生。可見淨土宗基本的立教,並沒有走入純神學、純宗教而違反了緣起法則。只是後來流傳久遠,中國人又有點把這一個平實且甚符緣起思想的方便道神學化了,主張一切宗派及根器的人都必須學淨土,否則在這個時代根本無法得到法益。這樣不但違反了淨土宗立教的立場,也是一種盲目的自我擴張表現。而事實上持這種看法受傷害最大的並不是其他宗派,反而是淨土宗自己的修行人。這種看法會形成障正道因,其理由我們已經在前面說過了。
由以上種種,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同意要能方便善巧地在三界中運用權實,委實是不易的。要能做到,也只有仰賴智慧。只有當佛教本身能充分發揮其「覺觀的能力」,而在人類的諸文化系統中真得成為「覺的文化」了,才能充分掌握時代中權實的中道。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