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間不容發地傾註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澱著,淤積著,從神奇化為腐朽,反讓孩子無法感到別人的愛。
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甚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光怪陸離。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子,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幹活了……我特高興,從那會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剛在幼兒園裡學了一首歌,詞裡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戴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愛我的……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裡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重視並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的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他們懂得了甚麼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複回嚮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付出的愛被隆重接受並珍藏時,孩子終於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聖。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起,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複練習,才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裡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利的濫施,或許會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摘自:畢淑敏新書《你要學著自己強大》,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8月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