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自心狀態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離苦得樂是每一個人都希求的,然而我們卻不明白持久的快樂所仰賴的不僅是外在因素,同時也包括了內在的因素;當心處於平靜與滿足的狀態時,我們便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處理最艱困的外在環境。但如果心被貪、嗔、癡、忌等情緒所擾,那麼就算我們擁有最優渥的物質條件,也永遠無法得到持久的快樂。

為了得到真實的快樂,我們必須轉化自己心的狀態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這便是修持佛法的目的,而禪修即是達此目的之工具。

首先我們學習如何平靜並穩定這顆心——也就是止的禪修的目的。之後,為了發展出般若智慧,我們以此穩定為基礎,運用觀的分析式禪修,來根除遮蔽心的煩惱障和所知障。

對於佛法的修持者而言,某些基礎是修持禪定時必須要有的:清淨的行持和正確的動機,也就是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達證悟的渴望。

再者,你的禪修不應該在下座時就結束,而是應該融入生活的每一部分,在所行、所言、所思中帶出覺知的發展。不要花半個小時安住在寂止中,然後在上班的路上因為交通阻塞而發脾氣!

修持的成就是經年的累積,並非數月可見,對於負面情緒和對實像誤解的減少應該是你自己會知道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