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痛苦,來自於各方面。其解決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包括物質的方法,修煉的方法等等。
佛教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解決痛苦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去修煉、淨化自己的靈魂,就可以達到比較高的境界:暫時的結果,是減輕自己的壓力;究竟的結果,是從根本上解決生老病死的痛苦。
過去很多人認為:佛教很悲觀、很消極、主張逃避現實,其實不是這樣的。佛教對人生痛苦的認識,遠遠不止這麼幾種。佛教對人生的定義,對痛苦和幸福的態度,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夠了解這些內容,一定能夠受益匪淺。
一、痛苦的來源
人的痛苦是怎麼來的?若沒有深入研究,很多人會從表面上去看問題,認為痛苦是因為自己沒有錢、吃不飽、穿不暖,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條件不具備而造成的。其實,這些都只是痛苦的部分因素而已,但痛苦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這些,而是另有原因。
(一)痛苦的初始源頭——光明,靜靜的海面
佛經裡面有時會用大海來表示人的心理狀態,有些時候,會用藍天、烏雲等等來描述人的心理本質或心理活動。此處我們就以海洋的活動,來描述和比喻人的內心本質與活動。
光明就像是靜靜的海面,沒有聲音、海浪、波紋,平靜安詳、海天一色,看上去就像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感覺。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從來沒有悟到過內心的本質光明,雖然我們的痛苦、幸福,以及各種心靈活動,都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最深處。而內心最深處的基本層面,佛教經常會用「光明」這兩個字來形容。這種「光明」既不是可見光,也不是不可見光,在物理的任何光譜上都找不到。它代表沒有任何污垢的純潔無瑕的狀態。在光明當中,沒有幸福與歡樂,也沒有痛苦與煩惱,是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釋迦牟尼佛最終證悟的,就是這個光明。所有佛教徒追求的,也是這個光明。在佛經裡面,這也叫做佛性。佛性或內心的光明,是可以自己去證悟、去體驗的。禪宗有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宗強調的明心見性或者證悟、頓悟,就是要證悟自己內心的本質光明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