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一種距離,穿越它很難
自從有了汽車、飛機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之後,穿越很長的距離不再是難事。即便從這裡到地球對過,也不是天方夜譚了,坐飛機十幾個小時就能實現。但是,世界上有一種距離卻很難穿越——那就是「說到」和「做到」之間的距離。難怪有一句格言這樣說道:世界上距離最長的兩個點就是「說到」和「做到」。
如今,學佛的渠道也多起來了,懂得幾句教言,並且告訴他人,這不算是甚麼難事。掌握知識的能力,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在訓練。所有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只要你心裡明白,會說、會用筆頭寫出來,能應付應付考試,就算萬事大吉了;很少有要求人們躬行的,甚至用畢生的代價去實踐的。沒有人這樣要求,也沒有人這樣去做。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與氛圍中長大的。
在進入佛門之後,我們很習慣地就將這種習性繼承下來了。所有佛法的教言,只要聞思一下,很快就記得了,而且還能滔滔不絕地向他人傳授,儼然一個證悟者,可是向自己內心深處一看,自己真正做到的又有幾條呢?我們不停地說:「吃虧是福」,可是事到臨頭,有幾個人願意吃虧呢?避之唯恐不及罷了!我們不停地說:「金錢是禍水」,但是為甚麼我們天天對「禍水」這麼執著呢?我們不停地說:「美女俊男的本質是三十六種不淨物」,但為甚麼看到美女俊男,還是想入非非呢?我們天天將菩提心掛在嘴上,可是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情稍不如意,我們就對其生起嗔心,動輒口誅筆伐,在其言行之中,哪有菩提心的影子呢?我們天天在別人面前炫燿上師的功德,好像自己對上師很有信心的樣子,可是上師稍微有了一點不滿己意的事情,立即就開始疏遠上師了。有人天天在別人面前說:「我罪業深重」,可是見他一臉自信與豪邁的樣子,哪像是罪業深重之人呢?
所以,我們很多人,與人相處多了,心裡也明白:「說是一套,做是另外一套,你千萬不要把別人所說的話句句當真。」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氛圍中,這種氛圍遍布社會的每個角落,佛門中似乎也不例外!
二、有一種心叫慚恥心
這樣的距離用甚麼來穿越呢?只有用慚恥心。
慚恥心也叫慚愧心、羞恥心,是一種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背離目標的一種不滿心,並且努力縮短行為與目標之間距離的一種心。
《瑜伽師地論》中說:「雲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複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已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舍,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上面的這句話解釋了甚麼叫慚愧(也即自性)、慚愧處(也即依處)。所謂「慚」,就是「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身口意現行的惡業,能夠正確地了知「我幹了壞事」,然後心生羞恥。所謂「愧」,就是「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身口意現行的錯誤,能正確知道,並且因害怕見到他人而心生羞恥。所以,概括來說,「慚」就是對自己內心錯誤現狀的不滿;「愧」就是因內心的錯誤現狀而羞於見到他人的心態。
「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複修習?」意思是說,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內心的羞恥之心本來就很猛利,更何況修習慚愧心之後,慚恥之心就更加猛利了。
慚愧處有四個:一、於所應作,不隨建立——也即應該做到的卻沒有做到;二、於不應作,隨順建立——也即不應該做的卻做了;三、於覆已惡——隱藏自己的惡心、惡行、惡言;四、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舍——對於惡心、惡行、惡言以及產生這些惡心、惡行、惡言的環境戀戀不舍。如果菩薩有了以上四個方面的錯誤,就應該生起羞恥之心。
此外,《二規教言論》中說:「以何名為有愧者?即於下等惡劣事,極生憂愁厭煩心,此乃二規之妙衣。」意思是說,甚麼樣的人是有慚愧心的人呢?就是對於自己所做的下等惡劣之事,心裡感到憂愁厭煩。慚愧心是世間與出世間法的妙衣。
三、慚恥心的作用
《佛遺教經》中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意思說,就像服裝對於人的外相是否莊嚴非常重要一樣,慚恥之心對於人的身口意是否正確也同樣重要。慚愧心猶如鉤住狂象的鐵鉤一樣,能夠將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言論制止住。所以,應當內心不離慚恥之心,分秒都不可以暫離。如果人沒有了慚恥心,就和禽獸沒有任何差別了。禽獸幹了一件壞事,絲毫不會有慚恥心;如果人幹了壞事,或者身口意有錯誤之處,不知道慚恥,就和動物沒有甚麼兩樣了。
據說,天人因為知慚有愧,所以降生的時候,自然就有天衣覆身;而人因為缺少慚愧之心,所以降生的時候,赤身裸體,沒有衣服來遮體。所以,佛經中提到慚愧心,都將其比作衣服,有「慚恥之服」之說。
如《二規教言論》中說:「若於眾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淨物,裸體行走非為恥,然此無愧真羞恥。不淨以水可洗淨,裸體著衣可嚴飾,無愧沐浴不得淨,著上妙衣亦不美。」意思說,在眾人之中,赤身裸體,身上沾滿不淨糞行走,這樣的行為還不算羞恥;真正的羞恥應該是對自己的惡行沒有慚愧心。因為,不淨糞的問題可以通過用水洗幹淨來解決,裸體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穿上妙衣來解決,但是沒有慚愧心這樣的問題,卻是不能夠通過「水洗」與「穿衣」來解決的。
從這些教言可以看到,慚恥心實在是消除「說到」與「做到」這兩者距離的唯一所依。沒有慚恥心,「說到」與「做到」這兩者間的距離永遠無法穿越。
四、如何生起慚恥心
慚恥心的生起,非常不容易。我們大多數人赤身裸體地來到這個世間,而不是像天人那樣出生時就自然帶著衣服降生,這本身就說明,我們多世累劫以來,就是以無有慚恥心的方法生活的。所以,從沒有到有,需要一個艱難的培養過程。
觀察慚恥心生起之因:一、需要有正念——知道甚麼是錯誤的身口意,甚麼是正確的身口意;二、需要有正知——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知道其正誤;三、於糾正自己的錯誤身口意有強烈的希求心。
上面所說的三個條件,內心缺少任何一個,慚恥心都無法生起。所以,我們應當仔細觀察內心,到底缺少哪一個條件。缺哪個,就補哪個。正念的培養依賴於聞思,正知的培養依賴於無誤觀察自己身口意三門的現狀,糾正自我的希求心依賴於觀察因果不虛——也即錯誤的身口意會導致甚麼樣的痛苦,正確的身口意會導致甚麼樣的安樂。
五、從教言生起慚恥心
下面,摘錄一些教言,聽聞與思維之後,應該對生起慚恥心有一定的幫助。
《楞嚴經》中說:「今日乃至,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也就是說,聞思了很多道理,卻沒有去實踐,從利益自相續的角度來看,與沒有聞思的人無有二致。就像通過辛苦勞作,準備了很多食物,但卻沒有吃,這與沒有食物的人相比,本質上沒有甚麼差別。
《薩迦格言》中說:「了知教法未修行,則彼教法有何用?莊稼長得雖壯盛,猛獸對此何生喜?」又說:「能講種種法非法,如此學者雖極多,然能知法修行者,於此世人真稀少。」又說:「智者如若已精通,一切格言之真理,然而彼義不奉行,則知論文亦何用?」
崗波巴大師的《寶鬘集》中說:「初學佛的人,應該在聞思上努力。在覺受生起了以後,就應當在定慧專修上努力。在沒有獲得堅固的定慧證悟時,要在寂靜的處所勤修努力。」又說:「由聞思所得之萬千智慧,不及由修證所生之一剎那智慧來得殊勝。」又說:「見聞雖然深廣,而身心卻流入凡俗,這就像醫生自染惡疾,真乃顛倒的行為。」又說:「口頭說法喋喋不休,身心卻毫無行持與體驗,這種說教,就像是鸚鵡學舌一樣,實在毫無意義。」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中說:「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錢,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這裡用三個比喻來描述僅僅多聞而不實修之人:善於開藥方的人,雖能治好他人的病,卻不能治愈自己的病;數他人寶貝的人,自己沒有半分錢;彈奏樂器的聾子,他人雖然因聽到其彈奏的樂聲,但自己卻聽不到。
王鳳儀善人說:「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裡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裡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裡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裡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這裡,王善人將「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的人列為第一等惡人。
《蓮池大師語錄》中說:「凡看古人語錄文字,不可專就一問一答、一拈一頌、機鋒峻利、語妙言奇處,以爽我心目,資我談柄。須窮究他因何到此大徹大悟田地,其中自敘下手功夫,刻苦用心處,遵而行之,所謂何不依他樣子修也。」這裡,蓮池大師強調了看經教的一個重要習慣,就是聞思經教時,不要僅僅滿足於對詞句的掌握,而要有依教奉行的實踐心。
《法句經》中說:「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憨山大師的《費閑歌》中說:「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六、經常祈禱發願
經常祈禱發願,是改變身口意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法。
對於古人來說,道理是拿來自己實踐的,而不是對別人宣說,或要求別人的。只有自己做到之後,才能真正幫助別人也做到。如孔子評價他的學生顏回說:「回也之為人,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也就是說,顏回的為人,以中庸為準則,聽聞一個善法,就牢牢地記在心中,努力地去實踐,不讓這個善法從心中消失掉。
又如,《大學》中說:「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君子之人自己做到之後,才去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會去要求別人做到。如果自己身上還有一種自己認為不好的毛病沒有改掉,而能讓他人改掉這個毛病的,這是從來就沒有的事情。
我們應當以古人為榜樣,不斷祈禱發願,願自己內心生起慚恥心,不斷消除「說到」與「做到」這兩者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