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意思是「入、出息」,也就是指我們的呼吸。安那般那念也作「入出息念」,或略爲「安般念」,就是「緣於呼吸的心念修學」。《出曜經》、《五事毘婆沙論》將安般念與不淨觀,並譽爲佛法修學的「二甘露門」(大正大藏經四冊第六九八頁、二八冊第九八九頁),不過,就適用的廣度、方便性與副作用來看,安般念有可能是略勝一籌的,因爲呼吸一直伴隨著我們,只要還有一口氣在,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爲自己觀照的對象(所緣)。

安般念的教說因緣

有一次,佛陀來到跋只國的毘舍離城,住在跋耆族邨落附近,一條名叫跋求摩河河邊的薩羅梨林中。

那時,佛陀教導比丘們不淨觀,鼓勵比丘們修不淨觀,說修不淨觀能有大成就、大福利。

教導了這個法門後,佛陀就作了半個月的閉關禪修,除了一位照顧飲食的護關者外,佛陀不希望有任何其它人到他的住處去,而大家也都遵照佛陀的意思,在這期間沒有人去打擾。

比丘們在這段期間,勤修不淨觀,以致許多比丘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厭惡,結果有拿刀自殺的,有服毒自殺的,有上吊、跳崖自殺的,也有請求其它比丘爲自己結束性命的。

有一位厭惡自己身體的比丘,找了一位名叫鹿林的外道,以自己隨身衣物贈送爲交換條件,要求鹿林外道殺他。

鹿林外道殺了這位比丘後,到跋求摩河河邊洗刀,邊洗邊想:「我就貪圖這點小利而殺人?」不禁有了悔意。

這時,空中正好有位魔界天眾,知道了鹿林外道的想法,反而鼓勵他說:

「善哉!善哉!大賢人!你這麽做,可以得到無量的功德,因爲你幫助了一個持戒有德的釋迦弟子,使他未解脫涅盤而得解脫涅盤,而且,你還可以得到他的隨身衣物呢。」

鹿林外道聽了這樣的贊嘆與鼓勵,真以爲他這麽做,有大功德可得,於是,他就帶著刀子,到比丘們住的房舍、經行處、禪房等處,主動出擊,見了比丘就問,哪里有未得解脫涅盤的持戒有德比丘,需要他服務的。這時,一些厭惡自己身體的比丘,紛紛出來,要求鹿林外道殺他們。結果,半個月內一共死了六十位比丘。

半個月過去了,佛陀結束他的閉關禪修,出來主持每月十五日的布薩說戒。布薩會中,佛陀發現與會的比丘減少了很多,就詢問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就將事情的原委,向佛陀報告,並請求佛陀再教導不淨觀以外的修法。

於是,佛陀說:

「比丘們!爲此,今天我來爲大家說安那般那念。這是一個從細微處下手學習,以開展自己的覺察力,而達到止息一切已起、未起的惡不善法,其威力,就像能洗滌一切已起、未起塵埃的大雨。如何修呢?

比丘若住在城郊、邨外,早上進入邨落乞食時,應好好守護著六根,看住自己的心念。餐後,就到林中、樹下、空地,或安靜的房舍中,端身正坐,將註意力集中在當前,不去想過去、未來的事,暫時將貪欲、瞋恚、瞌睡、不安、疑問等修學障礙排除,然後學習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吸氣與呼氣;覺察每個長、短氣息;覺察吸氣、呼氣的每一個過程;覺察吸氣、呼氣漸趨細緩的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覺察踴動之喜、溫馨之樂、覺知感受之心行、心行的止息等感受上不同的強、淡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覺察愉悅、止定、解脫等心念的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觀察無常、斷、無欲、寂滅等現象法的變化,這就叫做修安那般那念,是一種能讓身、心得到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成就離無明的明分想修學。」

來源: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八○九經》、《相應部第五四相應第九經》、《雜阿含第八○三經》、《相應部第五四相應第一經》。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