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導是關於棄惡修善,然後當舍棄惡,建立起善時,我們便將兩者都放下。「中道」就是超越兩端之道。
佛陀所以的教導都只有一個目標——爲未解脫者指出一條離苦之道。這教導給我們正見,若無法正確地了解,我們就無法達到平靜。
當諸佛覺悟並初次說法時,他們都談到兩端——耽著欲樂與耽著苦行。這是兩種沉迷的形態,人們就被困在感官世界的這兩端擺蕩,永遠無法達到平靜,不斷地在生死輪回中流轉。
覺者觀察到我們都被困在這兩端之間,永遠見不到中道法。這是沉迷之道,而非禪修者之道,非平靜之道。耽著欲樂與耽著苦行,簡單地說,就是果松之道與過緊之道。
快樂只是痛苦的令一種微細型態
若觀察內心,你們就會看見過緊之道是憤怒或憂傷之道,走上這條路,只會遇到困難與挫折。至於另一端——縱欲,若能超越它,你們就超越了欲樂。既不痛苦,也不快樂,是種平靜的狀態。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苦與樂兩端,這是正確的修行,是中道。
中道所指的不是身體與語言,它是指心。當我們不喜歡的法塵生起時,它會讓心產生迷妄。當心感到迷妄而「晃動不止」時,這不是正道。當喜歡的法塵生起時,心便耽溺於欲樂中,這也不是正道。
沒有人想要痛苦,我們都想要快樂,但事實上,快樂只是痛苦的另一種微細型態。你們可以將快樂與不快樂比喻爲一條蛇,不快樂是蛇的頭,快樂則是尾巴。蛇頭是真正危險的,它有毒牙,若你碰它,蛇會立刻咬下去。但別說是頭,即使你抓住蛇尾巴,它也同樣會轉過身來咬你。因爲不論是頭或尾巴,都屬於同一條蛇。
苦與樂 都源自渴愛
同樣地,快樂與痛苦、歡樂與悲傷都出自相同的來源——渴愛。因此,當快樂時,你的心並不平靜,它確實如此!例如,當得到喜歡的東西,如財富、名望、贊譽或快樂時,我們會很高興,但內心仍隱藏著些許不安,因爲害怕失去它。那樣的恐懼不是平靜的狀態,不久後我們可能真的失去它,然後真正感到痛苦。
因此,即使是在快樂時,痛苦也會隨時在你不覺察的情況下發生。那就如抓蛇尾巴——若不放開它,你就會被咬。因此,不論是蛇尾或蛇頭,換句話說,好或不好的情況,一切都只是無盡變化或輪回的特徵。
佛教的本質是平靜,而平靜則來自如實覺知一切事物的本質。若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了解平靜既非快樂,也非痛苦,這兩者都不是實相。
人心——佛陀告誡我們去覺知與觀察這個心,只能藉由它的活動加以覺知。而真實的本心,則無法藉由任何東西來測度或認識,在它的自然狀態下,它是如如不動的。當快樂生起時,這顆心也隨之動搖,它迷失在法塵中。當心如此動搖時,貪愛與執著也隨之生起。
若未見到實相 就一定會痛苦
佛陀已爲我們指出完整的修行之道。但我們若不是還未修行,就是在口頭上修行,我們口是心非,只是落入空談而已。但佛教的根本並非能被談論或臆測,這根本是如實覺知事物的實相。若能已覺知這實相,那麽就無須任何教導;若未覺知它,則即使在聆聽教導,你也無法真的了解。所以佛陀說:「覺者只是指出道路。」他無法爲你修行,因實相是無法言表或傳遞的。
所有教導都只是譬喻或比喻,目的在幫助心見到實相。若未見到實相,就一定會痛苦。例如我們通常以「行」一字來稱身體,任何人都可以談論它,但事實上都有問題,由於不知道諸行的實相,因此會執著它們。因爲不知道身體的實相,所以我們才會痛苦。
在此有個例子。假設一天早上你正要走去工作,有人在對街咆哮並辱罵你。當聽到這些辱罵時,你的心變得異於平常,覺得很不舒服,感到憤怒且受傷。那人整天四處辱罵你,每次聽到你就生氣甚至當回到家時,仍在生氣,因爲你懷恨在心,想要報複。
幾天之後,另一個人來到你家對你說:「嘿!那天罵你的那個人,是個瘋子!他已發瘋好幾年了。他辱罵每個人,沒人在意他到底說了甚麼。」當聽到這里時,你頓時松了一口氣,在這些天里,一直壓抑在內心的那些憤怒與傷害都完全化解。爲甚麼?因爲現在你知道事情的實相。先前你以爲那個人是正常的,你才會對他生氣,你的誤解造成痛苦。當發現實相時,每件事都改變了:「哦,他瘋了!那說明了一切!」
現在你已了解,所以能釋懷,可以方下了,若不知道實相,你就會一直耿耿於懷。當認爲侮辱你的那個人是正常人時,你想殺了他;但當發現實相時,你便覺得好多了。這就是實相的認知。
選自:《阿姜查的禪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