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修習的結果也是一種欲求,欲求之念正是苦的根源。放掉欲求,只是簡單覺知,不必嚴肅與緊繃,把實踐當作一場游戲。
覺知時,自然的知道即可。無須用力,用力只會讓心內收。一般人的心向外馳,散亂而不自知。習練者則易將心內攝,這是另一極端。(編者註:用力將心內攝指的是用力專註,是舍摩他。不要把純觀當成舍摩他來修,二者是不同的結果。不要誤認爲坐著不動閉上眼睛才是舍摩他,睜開眼睛的任何動作都可以修成舍摩他。這和心的態度有關和身體姿勢動作無關。)
心的自然狀態既不朝內也不朝外,而在中道。然而當你發現心向外馳或向內收時,也不用提醒自己回到中道,因爲提醒只是個(想法)念頭而已。外馳時,知道外馳;內收時,知道內收。知道就可以了;覺知到,就放掉。法喜也好、洶湧之念也好,保持對一切的了知,心會自己回到中道,無須念頭的引導。
別跟心情吵架,只要及時認清心情的發生是念頭所造的。漸漸的,覺性與心情就會分開。這種分開不是造作出來的,是覺性累積以後自然發生的。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爲你理解到念頭只是自然現象,只是一種事實,無須消滅也無須跟隨,它自己會改變。覺知,並且不執於能知的心。
(動禪)手部動作或是經行,並不算是修行。那麽修行是甚麼呢?是始於看到念頭。(編者註:動中禪不主動去看念頭,覺知能力強大到了一定程度,細微的心念無處可藏,是自然的看到念頭。這樣就善巧的避免了觀心念的時候難以掌握的平等心。)
(能知的)心和(被覺知的)身,本就是分開的,是念頭讓它們攪在一起。如果不被念頭所擾,就會看到心和身本就是分開的。(編者註:實修的時候,不要去暗示心和身是分開的,當下有甚麼如實的感受?目前可以感受到的甚麼?才是你自己的當下如實觀。不是想象的,預判的。分開是果,是自然的會看到的,不是暗示想象的。請註意,理論層面和實修操作層面的不同。)
同樣,心和念頭也是分開的。當你經驗到心和念頭是分開的,隨念而起的感受、情緒乃至種種境界,都會成爲心所覺知的對象。最後,只剩下能知的心;繼而你發現,能知的心也是無法把持的,這個”觀者”也是生滅的,不是”我”也不是(屬於)”我的”.
所觀的對象以及能觀的心,里面都沒有一個”我”,都只是自然現象。沒有”我”,只有現象與過程;對一切均無執著,才有自由與自在。
“身苦”是一種不由自主的逼迫,所有的動作都源於身的不適。試試保持身體不動,看看能堅持多久,然後去覺察心中想動的意欲,就會看到想動的意欲是被身體的不適感所逼迫的。
粗顯的念頭之下,有更多不由自主的念頭潛流,這些”想”從未停止,同樣逼迫著精神之苦。覺知到念流,你才會明白”想”是多麽累人。同時也會發現無法停止它,因爲它不是”你”,也不屬於”你的”.由此,又再次回到純然的了知。
無論你知道多少關於”覺知”的理論,也不如實際發展一剎那的覺知來得有用。把覺知帶到每一刻,讓它融入生活。佛法不是用來教育別人的,而是用來自證自知的。你無法把它給予別人,但是任何人發展正念覺知到終點,便會看到實效:活著卻沒有心苦–這是真正的勝者。——阿薑甘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