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宗教乃人民對實際困苦之抗議,不啻爲人民之鴉片。」
有些人不信仰佛教、甚至誹鎊,究其原因,主要是馬克思說過:「宗教是鴉片。」
這種觀點,在「文革」期間出現得非常多——當然,現在的年輕人沒經历過十年浩劫,所以不一定很了解。在那個年代,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成了很多人打擊宗教的有力武器,他們將宗教斥爲麻醉人的「毒品」,傳教者統統是「毒販子」,宗教信徒則是「鴉片鬼」……無數人聽後也不加觀察,盲目地用各種不恭敬的語言來攻擊宗教。
馬克思雖然說過這句話,但實際上,他的意思卻被誤解了。後來錢鐘書也曾找過他的原話,發現馬克思對宗教的比喻,並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
在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鴉片是一種昂貴的鎮痛劑,它可以解憂止痛,息滅人們的痛苦,用它來比喻宗教,是就宗教功能而言的,並非指宗教的本質。而且這個比喻還強調,宗教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能使人們全身心地陶醉其中,從而對世間事物漸漸喪失興趣。
只不過因爲中國近代經历了鴉片戰爭,才將鴉片完全當做負面的理解,得出了「鴉片是毒品」這一認識。
其實,不管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都對佛教的評價相當高。如恩格斯在《世間論》中說:「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馬克思也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所以,他們對釋迦牟尼佛的辯證思想非常贊嘆。而且這種精神經過龍猛菩薩、法稱論師等大德的努力,如今在世界上也遍地開花。
因此,佛教智慧之高深顯而易見,並不是想推翻就能推翻得了,想說迷信就成迷信了。
當然,信奉其他宗教的人,也不一定要改變自己的信仰。你信哪個教都可以,但前提是必須用智慧去觀察,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