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爲,生活中的任何不順,都可以轉化爲成功的良機。
當今,不少年輕人缺乏面對痛苦的能力,他們總是一相情願地認爲:「生活充滿了陽光,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
然而,現實往往不是如此,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常會將你的人生打亂。因此,我們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心理準備——當快樂被摧毀時,自己應該怎樣應對?
比如,你現在有錢時,要考慮:「如果以後破產了,變成乞丐了,我該怎樣生活?」現在你家庭和和美美,要思索:「一旦家庭出現問題了,我該怎麽辦?」假如提前有所準備,一旦遇到痛苦時,就不會愁眉不展,更不會崩潰。
年輕人一般對感情特別執著,往往認爲戀人就是幸福的支柱,由於內心的期望過高,一旦戀人背叛了就無法面對。其實,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戀人離開了自己,或許正是個機會,未來會有更好的選擇。
佛教認爲,生活中的任何不順,都可以轉化爲成功的良機。因此,當我們遇到不愉快時,要善於從反面挖掘出價值。比如,當別人罵你時,就把它當做修安忍的機會;當你被單位開除了,沒必要喪失信心,而要盡快尋找其他出路。
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這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發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
人與人差別真的很大:有些人特別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擊,遇到一點挫折就倒下了;有些人則有面對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違緣,也能頑強地站起來。所以,大家應該觀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還是堅強的人?
我曾在一個書院,見到過一件名爲「抉擇」的彫塑。這個彫塑造型獨特——一個人懸在空中,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被許多雙手往外拉扯著。這是甚麼喻義呢?表現人在抉擇的過程中,常常被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幸福與悲傷等矛盾撕扯。
由此我想到,對於人生,我們也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敗……若有了這樣的準備,不論社會如何複雜,你應對起來都會十分自如。
讀者迴響:
之前讀過希阿榮博堪布的書,甚是受益。偶遇索達吉堪布的《殘酷才是青春》又把自己洗禮了一遍。只想在30歲之前去一趟西藏,感受一把。
這是一本很有誠意的書,作者不僅在書中講授佛教的人生智慧,更是引用了很多國外先哲的例子進行講解,有理有據讓人信服。佛教類的圖書以如此鮮明地闡述青春的話題還是第一次。尤其喜歡封底的語言,字字沁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