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燈

在供燈的過程中,發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想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黑暗。

《賢愚經·貧女難陀品》中講過這樣一個公案:佛陀在舍衛國時,國中有個女人叫難陀,她生活貧窮,依靠流浪乞討爲生。因常常看到波斯匿王等王公貴戚在佛面前供養,她就想:「我前世沒有積累資糧,以致今生貧窮卑賤,現在遇到如此廣大的福田,一定要種下福德。」於是她四處乞討,終於化到一枚錢。拿著這枚錢去買油做燈時,賣油人說根本不夠,但是出於同情,就給了她兩倍的油,剛好夠做一盞燈。

貧女非常高興,把油燈放在佛陀面前的眾燈之中,默默發誓:「我是個很貧窮的人,只能用此小燈供養佛陀。願以此功德,讓我來世得到智慧的明燈,滅除一切眾生的愚昧黑暗。」發誓之後,她便頂禮而去。

第二天,所有供燈全部熄滅,唯獨她這盞燈依然明亮,燈油、燈芯毫無減損,如同新點的一樣。目犍連去收拾燈具時,想把它滅掉,等晚上佛講經時再供,但以各種神通也沒辦法熄滅。(大家都知道,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並不是像現在的魔術師或能力大一點的人,他用小指來撼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這麽大的神通都無法熄滅這盞燈。)

佛陀告訴他:「你們聲聞弟子的神通,根本不能滅掉發大乘菩提心之人的燈。」並授記貧女未來成佛。這盞燈在印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舉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少,爭相做燈供佛,历時七天七夜。以此因緣,佛陀宣講了自己前世當牟尼王女的整個經历。所以,供燈時發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同時,還應像《供燈願文》中所講的那樣,觀想燈器遍於三千大千世界,燈芯猶如須彌山王那麽大,油汁如同須彌山周圍的四大海或地球上的七大洋那麽多,燈的數目是百千萬佛剎中每尊佛前有一億個燈盞,願這些燈火遣除有頂至無間地獄一切眾生的無明黑暗,而現見諸佛菩薩的清淨剎土。假如你沒有很多資具,只要以菩提心來念誦這個願文,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

《聞解脫續》中還有伏藏大師所造的供燈願文,麥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文殊供燈願文》,(以前在麥彭仁波切圓寂紀念日時,我們學院曾念過,)我們也可以這樣觀想。現在有些人發心不正,我原來遇到一個女眾,她說冬天要多供一點燈,因爲實在太冷了。她把供燈作取暖用,這樣不太好。聽說她屋子里這邊一排、那邊一排,全部是燈。確實,供的燈很多,家里就很暖和,但這種發心不好,不應該是爲了自己取暖。

當然,如果你有任何所求,通過供燈也能得到。供燈有世間、出世間兩種功德。從世間角度講,供燈者生生世世眼目清淨,不會變成盲人,縱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體不健康,通過供燈也能雙目複明、獲得健康,還能發財、長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間的功德,供燈能讓我們生生世世獲得智慧的明燈,遣除無量眾生的無明黑暗,親睹諸佛菩薩的尊顏……

《佛說施燈功德經》中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供燈人所得的福德無量無邊,唯有佛陀才能了知,天、龍、智者、班智達,甚至聲聞、緣覺都沒辦法知道。

deng2

佛陀在此經中還說,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沒有受過戒的人所供之燈,即使如閃電般迅速滅了,滅的原因或是燈芯不行,或是燈油不足,或是風太大了,但是這種功德,任何聲聞、緣覺、天龍八部、智者都無法了知,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徹達。

所以從今天開始,希望大家開始供燈。佛陀親口所說的如果你都不信,那你就成法油子了。對於供燈的功德,我是深信不疑,這種信心並不是迷信。

研究佛法、修行佛法這麽多年,雖然我是很差的,但自己的辨別智慧和分別念比較重,一般來說,不可能隨隨便便相信甚麼,然而佛陀所說的這些教言,沒有任何理由說它不了義。所以自己從小到現在,看見別人供燈就非常隨喜,哪怕一個人家里只供一盞燈,也知道這個功德很大。

我們藏地基本上全民信佛,對供燈確確實實比較重視,除了有些年輕人被其他民族同化了,一切惡習全部具足,優良傳統棄之不顧以外,比較純潔的藏族人,家里沒有不供燈的。記得我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生活非常困難,每天從牛奶中取出的酥油,要留著冬天吃,家里人也比較多,有時候還會來客人,酥油是很緊張的。但家家戶戶都會留一塊酥油,說這是供燈酥油,我們小孩子也知道,自己再怎麽餓也不能吃。

每天晚上,最少供一盞燈是不會缺的。現在不管你到哪個藏人家里,佛面前也都會有幾盞燈。比較富裕的家里,佛堂里的燈非常多。去年開同學會時,我大致了解一下,除了一兩個人以外,大多數人基本上天天供燈,雖然有些是國家幹部,但也有不同的善巧方法。

所以,你們的傳統能不能也改變過來?其實任何事情都需要習慣,習慣了就不難了。比如念咒語,在學院獃十幾年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口里都會念咒語,手里也拿著念珠,看見一個旁生會念嗡瑪呢巴美吽。但在其他寺院里面,這樣的行爲比較少。

很多居士表面上看來很虔誠,遇到一個上師、到一個寺院,偶爾做點功德是有,可是長期性這樣行善,確實比較缺乏。

供一盞燈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譬喻經》中有一個公案說:惟衛佛涅槃以後,有個盜賊到寺院里準備偷三寶物,當時看不清要偷甚麼,發現佛前的燈快滅了,就用箭去把燈炷挑正,使佛燈恢複光明。燈光非常明亮,直接照到佛像的面容,他看見莊嚴的佛像之後,感到毛骨悚然,心想:「別人都拿財物來這里供養,我怎麽能盜取私用呢?」他當即發願今後不再偷盜,革心向善。以此一念清淨,他91劫的罪障逐漸消除,福德不斷增大,最終當時的發願成熟,於佛陀在世時證得聖果。他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這個公案,我講《入行論》時也引用過,由於各個經典不同,內容上略有差異。)

所以我們做一件好事時,應當生起強烈的信心、發下堅定的誓言,這會成爲將來證得光明智慧的因緣。

《雜寶藏經》中也有個公案說:有位女子在7月15日佛陀所要經過的街道,點燈供養佛陀。阿闍世王因爲被提婆達多的惡言所惑,聽到有人點燈供佛的消息,十分憤怒,就用利劍把她攔腰斬殺。那女子死後投生在天界,成爲非常莊嚴的天女,後來降到人間,在佛陀面前聽法而獲得聖果。

現在沒有佛陀那麽殊勝的對境,但在佛像前供也是可以的。放上釋迦牟尼佛的佛像、佛塔和一本經書,在前面供一兩盞燈,並不是很困難的。你們以後能不能將供燈作爲日常必做的事情?不是偶爾開心的時候、開法會的時候,或者來了一位大德的時候,才在一起供燈,完了以後就再沒有了。

長期性的供燈,跟偶爾的供燈還是有差別。所以任何一個佛教團體中,大家集中時只要因緣具足,就應該一起供燈。若能長期供是最好的,如果實在不行,也應該在每月的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二十九、三十,或者諸佛菩薩的聖誕佳節供燈。

供燈的數目不一定要固定,但七盞燈是比較傳統的。供七盞燈和七杯水的緣起,是因爲釋迦牟尼佛降生時在地上走了七步。但如果想修一些法,想獲得一些悉地,那應該供一百盞燈,《勝樂輪續》雲:「欲成勝悉地,應供百盞燈。」還有供一萬盞燈的說法,《菩薩藏經》雲:「燃十千燈,若酥若油。」十千就是一萬,也可以點一萬盞酥油燈或其他油做的燈供佛。

現在有些地方開法會,或者在一些神山中,許多人都供一萬或十萬盞燈。以前上師如意寶朝拜印度金剛座時,我們就在金剛座的佛塔面前,用了好幾個晚上,供了十萬盞燈(當時是用蠟燭供的)。我們學院出去的幾個道友,在五台山也供了十萬盞燈,去年圓滿時讓我去一下,但我實在空不出時間來。

當然,供燈雖然功德大,但把聞思修行全部放下來也不行。外面的學習小組,有些負責人愛供燈的話,就整天不學習,一門心思供燈、供燈……這樣太偏激了;有些負責人特別喜歡聞思,天天強調聞思,把供燈、念咒語統統放下來,這樣也不行。我們上師如意寶對勝義諦和世俗諦的所有善根都同等地重視。

藏文的《聖彌勒經》中還說:「供一千盞燈的人,將於未來世值遇彌勒佛,成爲彌勒佛的首批弟子,並聞佛初轉法輪。」有些人若想得天眼,供燈也可以讓你達成所願,佛陀在《布施經》里面說:「以燃燈施,得天眼清淨。」總之,經常供燈的人,生生世世不會愚笨,也不會墮入三惡趣,轉生爲人時,智慧、性格等各方面讓人歡喜。所以我小的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你要好好供燈,長大以後會開智慧,變成有教養的人。」 (未完待續)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