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院裡有一對好朋友,後來都被富裕家庭所收養。兩個人都上過世界各地有名的學校。但他們兩個人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別:其中一位是40歲出頭的成功商人,他實際上已經可以退休享受人生了;而另一個是學校教師,收入低,並且一直覺得自己很失敗。
有一天,他們在寺廟祈福時偶然相遇,於是互相訴說這些年的遭遇,商人去過很多地方,於是他津津有味滴訴說周游列國的趣事,而那位學校教師開始只是一味地訴說自己的不幸:她是一個如何可憐的亞洲孤兒,又如何被領養到遙遠的瑞士,她覺得自己是如何的孤獨。
隨著她的怨氣越來越重,商人終於忍不住在她面前把手一揮,制止了她的敘述:「夠了!你說完了沒有?!你一直在講自己有多麼不幸。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養父母當初在成百上千個孤兒中挑了別人又會怎樣?」學校教師直視著商人說:「你不知道,我不開心的根源在於……」然後接著描述她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最終,商人朋友說:「我不敢相信你還在這麼想!我記得自己25歲的時候無法忍受周圍的世界,我恨周圍的每一件事,我恨周圍的每一個人,好像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對似的。我很傷心無奈,也很沮喪。我那時的想法和你現在的想法一樣,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報怨。」他越說越激動。「我勸你不要再這樣對待自己了!想一想你有多幸運,你不必像真正的孤兒那樣度過悲慘的一生,實際上你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你負有幫助別人脫離貧困漩渦的責任,而不是找一堆自怨自艾的借口把自己圍起來。在我擺脫了顧影自憐,同時意識到自己究竟有多幸運之後,我才獲得了現在的成功!」
那位教師深受震動。這是第一次有人否定她的想法,打斷了她的悽苦回憶,而這一切回憶曾是多麼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情。
人,就是一條河,河裡的水流到哪裡都還是水,這是無異議的。但是,河有狹、有寬、有平靜、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濁、有溫暖等現象,而人也一樣。
商人朋友很清楚地說明他二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历經掙紮,而不同的是他通過清醒的自我選擇,讓自己看到了有利的方面,而不是不利的陰影,「凡牆都是門,」即使你面前的牆將你封堵得密不透風,你也依然可以把它視作你的一種出路。
不同的心態,對所發生事件的評價是如此的不同,它必然會對處理問題的態度發生影嚮,也會對今後的人生之路產生影嚮。活著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夠睿智,那至少可以豁達。以樂觀、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問題,就會看出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觀、狹隘、苛刻的心態去看問題,你會覺得世界一片灰暗。兩個被關在同一間牢房裡的人,透過鐵窗看外面的世界,一個看到的是美麗神祕的星空,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爛泥,這就是區別。
不要悲觀,悲觀會讓你沉浸在痛苦中無法掙紮,悲觀會讓你身處逆境失掉了奮鬥的勇氣,積極一點,樂觀一些,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生活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我們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註視生活,那麼生活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