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人的生死問題,是對生命的終極追問,
像一把利劍,高懸在每個人的頭頂。
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參破生死、了脫生死,
是修行者的頭等大事。
一般人往往選擇回避或無視,
假裝死亡離我們還很遙遠,
假設我們還可以活很長時間。
其實,生死就在呼吸之間,
就算我們不提這個,
死就遠離我們了嗎?
儒家對生死的觀點是:
「未知生,焉知死?」
這是一種現世主義的看法,
提醒我們別想那些「沒用的」,
好好活著就行。
禪者的看法卻針鋒相對:
「不知死,怎知生?」
好比你在開車的時候,
如果不知終點在哪裡,
縱然你的車開得再好再快,
又有甚麼意義呢?
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
都要回到這個生命最切身的問題。
生死是一件絕對個人的事情,
沒人可以逃避,
也沒人能替代他人去死。
《無量壽經》說人是「獨生獨死」,
每個人終將獨自面對死亡的問題,
這是生命的原點。
也正因為這個原點,
才能確定人生的坐標。
只有當你覺照到這個原點之後,
才會真正明白你的存在是為甚麼,
自己到底要甚麼?
以及應該如何去活?
不知死,怎知生?
正因為明了那個終極的指向,
才會知道當下的方向。
也正因為參破了生死這個原點,
才能不受生死的束縛,
真正的解脫自在。
唐代的洞山良價禪師坐化之後,
弟子們哀哭不已。
此時禪師突然睜眼呵斥道:
「出家人勞生息死,於悲何有?」
於是讓弟子們置辦一桌齋飯,
名為「愚癡齋」,以此警示破執。
弟子們拖拖拉拉到第七天才辦完,
洞山禪師與弟子們用齋完畢後,
把腿一盤,又坐化而去。
真正的禪者在面對生死時,
如此的來去自由、瀟灑不羈,
更把生死當成最後的勘驗與開示。
不知死,怎知生?
把「死」這個大字當成話頭,
念念不忘,時時覺知,
在每一個當下觀照生死,
在每一個當下全然而活,
步步向生,時時可死,
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