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忠的重要性:太上感應篇淺釋

從漢字的造字方式來看,「忠」是「中」和「心」按上下結構組合,表示「心」放在中間,不偏向任何一方,所以「忠」字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內心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我們知道,凡是心靈,都渴望得到安樂、遠離痛苦,所以,對於「離苦得樂」這件事,不偏向任何一方,平等地對待所有心靈離苦得樂的需求,這就是「忠」的本意。

《感應篇匯編》中說:「忠者,盡心無欺之謂。凡人倫所在,如下之事上,等輩之交友,處事接物,皆當有之,而此則專屬臣者。」意思是說:「忠,是對人盡心盡力、沒有欺騙的意思。凡是人與人相處,如下級承事上級、同輩之間交友、處事接物等等,都可以盡忠,而這裡的『忠』專指手下對上級的盡心無欺。」

所以,「忠」按其對境的廣狹來分,可以分為廣義的「忠」和狹義的「忠」兩種。廣義的「忠」,是指對一切人都盡心無欺;狹義的「忠」,專指下級對上級的盡心無欺。

實際上,廣義之「忠」與狹義之「忠」並非簡單的「並行」關系,而是存在著「原則」與「取舍」的關系,以及「目標」與「實現方法」的關系。

甚麼是「原則」與「取舍」的關系呢?如果上級決定要做的事情是危害社會的事,那麼此時就應當遠離或遮止;如果是對社會有益的事,就應當用歡喜心努力地去做。這就是真正的盡忠。所以,廣義的「忠」是原則,指導著對狹義的「忠」的取舍。

甚麼是「目標」與「實現方法」的關系呢?廣義的「忠」,在本質上就是希望一切人都遠離痛苦、得到安樂的心願。對具有這個心願的人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最省力地得以實現呢?就是貫徹對上級的「忠」。為甚麼這樣說呢?從古代的君王到現代的總統,從最大的領導到最小的領導,他們或多或少地肩負著為天下百姓離苦得樂而努力的大任,他們所從事的「公事」,是能夠為百姓帶來安樂的事,所以盡心盡力地輔佐他們將這些「公事」辦好,就是立足自己的崗位,對社會做貢獻,為天下的百姓做貢獻。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個巨大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離開自己所處的團隊以及工作崗位,談利益社會,造福人民,都只是空談;只有將本職工作做好,將自己這顆特殊螺絲釘的特殊作用按照所處的特殊位置發揮出來,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除此之外,一個人很難找到其它利益社會的方法。

如《感應篇匯編》中說:「臣道不一:為宰輔,則以格心佐治為忠;為言官,則以諫諍匡弼為忠;為刑官,則以執法平恕為忠;為有司,則以愛民勤職為忠;為武臣,則以宣力靖亂為忠;當薦舉、司文柄,則以為國得人為忠。事難枚舉。」意思是說,為臣盡忠的方法有很多,做君主身邊宰輔大臣的,則以用心輔佐治理天下為忠;做諫官的,則以勸諫扶正為忠;做法官的,則以執法公平寬恕為忠;各級官員,則應以愛護百姓、勤於職守為忠;當兵的武將,則以盡力平息叛亂與侵略為忠;做考官的,則應以為國家選撥真才實學之人為忠……,總之,為國為民盡忠之事難以枚舉。從以上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任何人,不管高低貴賤,只要懷著利國利民之心,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就是在盡忠。

有人看了以上說法之後說:「這裡所說的『忠』,只是在唱高調,一個人只要讓自己活好、讓家人活好就可以,何必這樣累自己,心想著讓天下人幸福呢?」實際上,一個人心中有沒有這顆讓天下蒼生離苦得樂的「忠心」,事關重大。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生命絕對不是這一世結束之後甚麼也沒有了,而是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一個人來世去哪兒,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心靈狀態,因為世界實際上只是人心的變現,有甚麼樣的心就會投生甚麼樣的世界。如果一個人內心懷著要讓天下人都離苦得樂的堅定信念,那麼這個人所投生的世界,人民就會是快樂善良、知書達理的,這樣的世界就是天堂或者極樂世界;如果一個人內心只是希望自己或家人離苦得樂,而其它人最好不要獲得快樂,或者根本不關心此事,那麼這個人將來最初投生的世界,周圍就會有各種不快樂的場景與事件;進而,周遭環境中發生的種種不快樂的事件會進一步對自心形成染污,讓自心越來越邪惡,最後自己也必然墮入地獄、餓鬼、旁生這三惡道,或者投生在具有種種痛苦的人間。

所以,內心有沒有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忠心」,關系到自己來世的去處。有這顆心,將來一定會生到天上,與所有善良快樂的天人一起享受安樂;若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則會在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一起享受徹底離苦得樂的大安樂。相反,如果沒有這顆心,甚至懷著嫉妒心,不希望所有的人都離苦得樂,那麼就只能投生在會看到很多痛苦之人的地方——也就是天道或極樂世界以外的其它痛苦的世界。所以,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忠心」,是天堂的通行證,也是極樂世界的通行證,有了這張通行證,命終之後必定可以無礙投生天道或西方極樂世界。

一個人如果是官員,就應該想著用好自己手中的權利,為人民謀福利,多做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如果是公務員,就應當想著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為人民做實事,給他人帶來方便;如果是出家人或傳教士,就想著教化社會人心,使人人明白因果,個個內心向善;如果是警察,就想著維護社會治安,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如果是法官,就想著客觀公正地處理各種爭端與糾紛,讓人人都遵紀守法;如果是工人,就想著為社會多生產物資,讓人們得到豐富的物質享受;如果是農民,就想著為社會多生產各種糧食、瓜果蔬菜,讓大家有充足的飲食;如果是教師,就應當想著為國家多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如果是科學家,就想著多研究一些科學發明,讓人類獲得更多的便利;如果是醫生,就想著救死扶傷,讓所有人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如果是商人,就想著流通商品,讓人們可以順利地買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總之,各行各業的人都應當心懷利益社會、服務大眾的志向,這就是忠心。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有這顆「忠心」,這個社會必然就是天堂。

相反,如果有一個人對社會對人民沒有忠心,而只是自私自利,就會對社會造成一分危害;有二個人對社會對人民沒有忠心而自私自利,就會對社會造成二分危害;如果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忠心,都只是自私自利,這樣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痛苦的社會。

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哲理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問牧師:「天堂和地獄有甚麼不同?」牧師說:「我帶你去看看,你就會明白了。」

於是,他跟著牧師來到了地獄,進入了地獄中的一個房間,發現這個房間金碧輝煌,大廳裡面鋪滿了酒席,桌上各種珍餚應有盡有,可他很吃驚地發現,所有的人都面無表情地坐在飯桌旁面黃肌瘦、無精打採。他再仔細看了看,原來這裡的每個人都左手拿著一把叉,右手拿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五尺長的把手,因為把手太長,所以即使他們試圖將佳餚送入自己口中,結果也還是吃不到,只有挨餓,痛苦不已。

隨後,他又隨牧師去了天堂,進入一個房間,擺設同先前看到的地獄那間房間幾乎完全一樣,同樣的宴席,每人同樣都有很長把手的刀和叉,但這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情景——人們開懷暢飲,喜笑顏開,這是甚麼原因呢?原來這裡的人都在用自己手中的刀和叉挑起食物,送進對面人的口中,而自己也同樣被對面的人喂著。所以,他們很快樂,很幸福。

這個哲理故事說明:如果人人都懷著自私自利的心工作,這個社會就會像故事中所說的地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內心就會苦多樂少;相反,如果人人都懷著利益社會的「忠心」工作,這個社會就會像天堂一樣,人們內心體驗到的就會是溫暖與快樂。

我們為何現在沒有在天堂或極樂世界享受安樂?唯一原因就是內心沒有「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信念,一生只是為了一個「小我」而活。勇敢地在內心培養真實的「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忠心,並在行動上為之而努力,生命必然走向美好與光明!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