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 「爭吃唐僧肉」 不擇手段「消費佛教」

2012年3月8日,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少林寺現在就像一塊唐僧肉,大家都想來吃一口。」「吃唐僧肉」現象不自今日始,但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的組織或個人「吃唐僧肉」已經達到了不擇手段、肆無忌憚的程度。2013年3月,埋有玄奘法師遺骨的西安興教寺因「申遺」需要將被「拆」的消息更是加深了人們的不祥預感:「吃唐僧骨」時代到來了?

一、「消費佛教」的概念詮釋

佛教源於印度,但中國佛教卻是中印文化的結晶,是華夏兒女創造性精神的體現。千百年來,中國佛教以深邃的思想內涵與靈活的修行方式,贏得了上自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的敬重與信奉,不僅深刻影嚮了中國人的思維範式,推進了中國傳統文化更新與發展,也是和諧民族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輔助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大宗教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具有深厚社會基礎與文化底蘊的佛教,在五大宗教中擁有信眾最多,影嚮最廣。不過,它也是受「文革」沖擊最大的宗教。三十多年來,佛教界一方面致力於維護自身權益,修繕寺院,改善修學環境;培養僧眾,提高自身素質;開展弘法活動,擴大社會影嚮等。另一方面,面對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與港台、海外弘法糢式的沖擊,大陸佛教界也在不斷探索變革創新之路。從總體上看,今天中國佛教已基本走出改革開放之初的羸弱、困窘狀態,一些知名寺院已能夠以自身力量,積極開展社會公益與慈善活動。還有些寺院,如少林寺等,更是走出國門,在歐美等國弘法布道,向各國人民展示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成爲拓展民間外交,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翼。

不過,雖然中國佛教發展獲得了諸多「正能量」的助推,但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它面臨的挑戰也空前嚴重。不僅要同末法時代的「獅身蟲」進行鬥爭,還要同各種企圖侵蝕或鯨吞佛教資源的外部力量進行抗爭。慈悲謙讓、忍辱負重一直是佛教秉承的基本原則,「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看似悲觀的佛教其實最爲樂觀通達。然而,這一良善品性卻被某些組織或個人惡意利用,從戲謔佛教宗師到冒充佛教僧眾;從綁架佛教上市到拆遷佛教寺院,只要有機可乘,即敲骨吸髓,磨牙吮血,不顧佛教死活,不管道德高下。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佛教雖然有了某種程度的複興,但現代化與世俗化對其生存環境的沖擊也更爲嚴峻,「消費佛教」就是它面臨的最爲嚴重的挑戰之一。

本文所謂的「消費佛教」是指非佛教信仰的個人(團體)或組織(政府或非政府的、經濟或文化的等),假借佛教名號,直接或間接插手佛教內部事務,以謀取經濟利益或其他社會價值的行爲。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於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能力的提升,在宗教信仰與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開支迅速增長,名山名寺成爲宗教消費與旅游消費的首選地。不僅國內四大佛教聖地香火旺盛,游人如織,直接帶動了旅游業發展,一些地區的普通寺廟也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而成爲當地政府外塑形象、內拉增長的「香餑餑」。

我國佛教信眾雖沒有準確的統計,但沒人懷疑這是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雖然「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生意經遭到各界抵制與反對,但利益當頭,道德與法律往往就被遺忘了。

2010年7月11日,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在「兩岸經貿文化討論版」的討論中說,大陸旅游景點觀光費用太高,所有寺廟都收費,普陀山每個景點門票都在40元以上,台灣沒有一個寺廟收費。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回應稱,相關部門將採取措施防止門票價格過高、過快上漲,推進游覽參觀點免費向社會開放,逐步擺脫「門票經濟」發展糢式。但時至今日,「免費」遙遙無期,門票瘋長卻實實在在。

2006年6月20日的《星島環球網》刊登了一篇名爲《佛教商業化品牌在中國的出現與興起》的文章。文中稱,2004年佛教商業化品牌在中國的出現與興起是營銷界的特殊現象。當年大陸佛教商業化品牌包括南海海上觀音、天福集團中華佛教二千年寶典、祈福中華、少林藥局等。文章認爲,南海海上觀音是第一個以現代商業運作糢式成就的「世界級」、「世紀級」佛事工程。該工程通過「南山海上觀音」系列宣傳策劃活動,推動三亞佛教旅游及地產項目的發展。「它打破了傳統意義上一貫的建立一個佛教工程靠原始手段慢慢積累的舊糢式,採用現代理念開創了中國大型佛教工程的第一個現代化的創新糢式。」

不過,相比於北方禪宗重鎮少林寺對當地經濟的貢獻來說,三亞海上觀音聖像敬造工程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嵩山少林寺風景區是河南旅游業「第一品牌」,爲國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5A級景區。據相關資料,2005年,登封市旅游總收入占該市GDP的13%,在五大景區的12億元收入中,少林寺幾近一半。至於收入的分成,永信法師2011年10月17日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專訪時稱,門票管理歸當地政府,其中30%,大概一年4000萬元給少林寺。他說,少林寺方面其實很被動,賣了多少票,多少人免票,都是當地政府說了算,給少林寺多少是多少。從2005年到現在(2011年),還拖欠(少林寺)4000多萬元。對於拿到的門票收入用途,他表示,70%用於寺院建設,20%用於僧人的生活,10%用來做慈善。

在借佛生財的風潮中,某些企業不甘落後,奇招、新招迭出。等而上之者,某些商界巨頭首先在景區宣傳造勢,建造寺院,豎立佛像,邀請僧人入住,寺院成爲景區點綴,僧人變爲旅游陪襯,佛教充當了「奶牛」或「替罪羊」的角色。等而下之者,寺院被某些組織或個人「承包」,「真僧」掃地出門,「假和尚」堂而皇之入住寺內。後者不僅會騙人、訛人,甚至還要揮棒打人。

上述「消費佛教」現象可以稱爲「坐地生財」,「築巢引鳳」者,表面上是「願者上鉤」,實際上是「強買強賣」。它需要一定社會、行政或經濟資源,對於「本小利薄」者,幾乎是不敢想象的。不過,盜亦有道,後者也有自己的「消費」門路。他們或以拿佛教戲謔爲能事,吸引大眾目光,提高知名度,有名即有利;或假扮僧人糢樣,游街竄巷,招搖撞騙。機關算盡,無所不至。

可以說,不管是出於道德的考量,還是鑒於法制的規制;無論從文化情感的維系,還是宗教信仰的尊重上,「消費佛教」現象都是極不負責,極其有害的。它損害了佛教的形象,侵害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破壞了宗教生態,影嚮了部分地區的社會和諧,並給某些組織或個人詆毀、醜化中國傳統宗教提供了口實。

今天的中國佛教依舊很孱弱,它需要的是「愛護」與「尊重」,而不是「開發」與「利用」!

20140801132019_vv1p

二、損人利己的「戲謔」佛教行徑

「我思故我在」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確立「自我」的根本命題。在當今娛樂界,「我樂故我在」、「不娛樂,毋寧死」已蔚然成風,而出家僧人則頻繁成爲影視傳媒、形體藝術、舞台表演上被調侃與戲謔的對象。平心而論,某些經典的影視作品,在看似「調侃」的背後,其實表達了嚴肅的主題,揚善懲惡,伸張正義,深受群眾喜愛。

如1985年版的電視連續劇《濟公》中的濟顛和尚,瘋瘋癲癲,亦莊亦諧,雖然時有不守清規戒律之舉,但絲毫無妨其人性之光,善良本性。傳統戲劇《白蛇傳》中的法海禪師在「不近情理」、「迂腐」、「固執」的表面背後,隱藏著一顆慈悲救人、懲惡揚善的菩薩心腸。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流傳久遠,深入人心,已成爲民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任何惡意肢解、戲謔、褻瀆其內容的行徑,都是不道德的。

然而,當「娛樂就是一切」的狂飆來襲之時,這些傳統的觀念價值、倫理標準又顯得如此地脆弱與無奈,不僅本土的高僧大德被調侃、戲謔,就是西天的佛、菩薩也無法幸免。

2012年4月初,兩個僧人裝扮的年輕人頻頻出沒於北京的地鐵、賓館等場所,身邊不僅有美女陪伴,還公然在地鐵上喝酒作樂。網路曝光後,輿論嘩然。4月7號下午,這兩個「和尚」帶著女人在法源寺拍照時,被僧人識破並報警。後經查實,二人系北漂歌手,並非出家僧人。有知情者還稱,二人假扮和尚是一種「行爲藝術」。

以詆毀、羞辱僧眾形象從事「行爲藝術」,佛教情何以堪?這件事不僅引起網友吐槽,2012年4月9日中央電視台「新聞1+1」節目還專門制作了「『假和尚』是個真問題!」的節目,對該事件進行詳細解讀。從節目中披露的網友在現實中是否遭遇「假僧尼」或被騙的調查看,61.3%遭遇過,沒被騙;33.2%遭遇過,被騙過;5.5%沒遭遇過。就是說,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有遇過假僧尼的經历,1/3的網友還被騙過。

對這起「假和尚」事件,中國佛教協會新聞發言人普正法師在接受採訪時稱:「這是一次炒作事件,並且惡意中傷佛教,用意明確,他們在視頻中的所作所爲是佛教最大的禁忌,拿佛教最不能觸犯的戒律開刀,完全是惡意的。這跟穿著警察的衣服(去作惡)性質是一樣的。假和尚的問題也反映出在法律層面上這一領域的尷尬和空白,希望能夠出台或完善法律法規應對這一局面。」

同年4月,一名自稱叫「餘麗」,身穿僧袍的女子在網路上發布了一則「徵婚」視頻。在視頻中,她稱自己「身材不錯,胸挺大的,長得也不錯,聲音好聽,也挺有才華的,自己作詞作曲。挺多人追的,但都不喜歡,我想找個有錢的,最好有一千來萬。」一些網友看後的第一印象是「假的」,但對於社會上總拿僧尼扮相進行炒作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稱:「就算是真的也不用過於吃驚吧。看看很多地方的寺廟,游客川流不息,香火源源不斷,兼職僧人,富翁住持,賣票燒香,賣香求香火,哪還像個佛門清淨之地?」他們認爲,「假李逵」固然可惡,但「真李逵」也應該到了反思的時候了。

2012年底,湖南衛視跨年晚會上,一首《法海你不懂愛》將「惡搞」佛教之風推向高潮。無論從極具諷刺意味的歌詞本身,還是從現場表演的誇張造型看,它已非「調侃」,而是典型的「戲謔」。

《白蛇傳》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從藝術角度表達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婚姻自由的追求。法海法師雖以「反面」角色出現,但他並非存心破壞「仙蛇」之戀,毋寧說,他是出於對許仙生命的愛護而阻撓白素貞對許仙的「癡情」。從這一意義上說,法海的「愛」與白蛇的「愛」必然會發生沖突。在這一悽美的傳說中,值得同情的不止是白蛇與許仙,還應當有法海。

而龔麗娜《法海你不懂愛》極盡誇張、戲謔之能事,將一個內涵豐富、意蘊深刻的優美神話剪接拼湊,變成了一場顛覆傳統的視覺「盛宴」。這種對待經典的做法不僅有失莊重,尤其令人難以接受。歌曲播出後,一些法師、學者、網友紛紛著文評述,要求龔麗娜反省道歉,但龔麗娜並不以爲然,隨後又推出了更加雷人的《金箍棒》。

「法海事件」產生後,雖然也有一些人,如著名演員章金萊(六小齡童)對龔麗娜表示支持,他在個人部落格中稱,《金箍棒》「歌詞內容是嚴謹洗煉的,並沒有用惡搞低俗、博人眼球又拙劣的形式去演繹……整個劇目氛圍是輕松愉悅、喜聞樂見的,我也能感受到她是用心用力在創作的。」但更多人士對這種行徑表示反感。其中,既有佛教界的法師居士,也有學界的專家學者,還有媒體、高校學生等。他們強調,娛樂應有「底線」,戲謔佛教,拿佛教宗師「開涮」不僅誤導輿論,令佛教蒙羞,更將「三俗」之風吹進神聖的宗教殿堂,已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首先對《法海你不懂愛》「說不」是北海禪院住持明賢法師。他先後在「鳳凰網華人佛教」等網站上發表《一位僧人眼中〈法海你不懂愛〉》與《還「法海」清白不是小題大做》等文章,以出家人視角對龔麗娜戲謔佛教宗師,調侃佛教信仰的行爲提出批評,要求龔麗娜道歉。之後,上海佛學院老師金易明發表《向「娛樂無底線」說「不」》、《龔琳娜戲謔佛教跌破娛樂「道義」底線》等文章,譴責顢頇宗教、褻瀆信仰、自毀民族文化的行徑。北大禪學社、人大禪學社、天(津)大禪學社、北大國學社等高校文化社團也紛紛發布述評、博文,表達了對明賢法師等人的支持。

複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王雷泉教授在接受《我看「法海」與「思凡」事件》電話訪談中強調,與毀像拆廟、魚肉佛教、藉佛斂財的「巨兇大惡」相比,文藝界「消遣」佛教的做法只能算是「小惡」。但是,巨兇與小惡相互增上,構成高調行惡的共業環境,而改變共業正是通過不斷地改變別業而完成……佛教沖破圍牆困境,改變邊緣化處境,進入主流社會,不僅要有護法的勇氣,更有對社會問題發聲的道義責任……只有改變整個社會高調行惡的大環境,才能真正維護佛教界自己的權益。在這個意義上,藝人戲謔調侃佛教這類事,也算是推動佛教界奮起的逆增上緣,所謂即煩惱而成菩提是也。

此外,鳳凰網華人佛教《問道》欄目組還錄制特別節目,邀請佛教界、學術界、文藝界、法律界的相關人士以及北大、人大在校學生,在鳳凰網演播室進行交流。鳳凰網華人佛教並專門設定「別拿信仰開玩笑」板塊,詳細梳理了「法海事件」來龍去脈。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國促進科學、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然而,近年來,一些娛樂節目爲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率,在「新招」、「怪招」、「奇招」、「險招」上謀出路,求發展,置藝術的價值取向、審美標準、服務大眾功能於不顧,在「娛樂化」、「多元化」的虎皮下,或粗制濫造,以次充好;或生搬硬套,畫虎成犬;或嘩眾取寵,裝瘋賣傻;或打擦邊球,沖撞倫理防線。「低俗」、「庸俗」、「媚俗」已成爲誤導社會輿論,傳播消極思想,腐蝕社會空氣,影嚮社會和諧的重要源頭。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第22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著名作家王蒙在《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一文中說:俗的因素並不可怕,通俗、流行、娛樂、休閑、時尚、世俗、淺俗、俗文化都不一定是負面的貶義詞,它們甚至常常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可怕的是與俗在一起,沒有或缺少高端的文化成果與文化評估,搞得只剩下了俗,俗的東西猖狂蠻橫,占領一切平台,高端的東西則邊緣化到喘不過氣來,或者幹脆將高端文化排擠殆盡。

現代化解放了人的手腳,拓展了人的大腦,人類有了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從事於藝術創作與科學研究。但人依舊是人,它「之異於禽獸者」就在於它有仁心與智慧,道德與倫理。文化是民族之根,拿本民族的文化名人或傳統價值開涮、惡搞,或戲謔,以圖眼前之利或口舌之快,不僅數典忘祖,不忠不厚,尤其妄自菲薄,令人齒寒。至於爲利益所驅,以惡劣的手段讓古人爲自己的錢包「充值」的行徑,更加令人不恥。

三、出賣靈魂的「假冒」僧人現象

座落於河北省趙縣的柏林禪寺爲北方古剎,趙州祖庭所在地。多年來,該寺不賣門票,不從事商業活動,弘法利生,贏得各界贊譽。不過,無證商販、導游借佛斂錢、騙錢,嚴重損害佛教聲譽,使得該寺不堪重負,2009年2月曾關門閉寺,暫停對外開放。在關門「通告」中說:

本寺爲清淨莊嚴的佛門道場,長期以來免費對外開放。最近幾年以來,某些邨民在寺門亂設攤點,影嚮進出秩序;無證導游拉扯游客、講說隨意、收費混亂;還有一些邨民拿香入寺兜售,強買強賣;更有甚者,有些導游和寺外冒充僧人算命卜卦的人內外勾結,誘騙游客錢財……上述現象,違反了寺院管理規定,損害了佛教及本地區形象,侵犯了游人香客權益。寺院爲此屢屢公示、勸解,但屢禁不止,問題日趨惡化。

柏林禪寺管理的無序現象與長期以來功能定位糢糊,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得力有關。長此以往,寺院落實政策、弘法利生、促進和諧的正面功能必將嚴重受損,並有導致火災險情、群體性爭鬥等惡性事件的危險。爲此,本寺從今日起暫停對外開放,謝絕參觀朝禮,以期在政府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健全制度,加強管理,重塑形象。

 

出家人慈悲爲懷,仁愛及物,若非萬不得已,絕不會有此下策。「冒充」僧人現象已非一寺一地現象,其中以冒充少林寺僧人最爲多見。

2009年2月,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了一些打著「少林寺武術表演團」旗號的「和尚」,總數超萬人,他們游走各地,兜售所謂少林高僧「開光佛品」和少林寺「秘制膏藥」,騙斂錢財,不僅侵害少林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損害少林武僧和少林功夫的名譽,也抹黑了佛教的形象。

爲維護少林寺聲譽,永信法師與「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簽訂聯合打假協議,委托後者對假冒少林和尚現象展開調查。通過記者多次走訪、調研,發現這些和尚多來自河南省寶豐縣,當地「假和尚」產業不僅規糢大,品種全,而且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制作、銷售到服務,環環相扣,年產值高達億元之巨。

當記者問及「假和尚」屢禁不止原因時,「重災區」趙莊鄉派出所副所長張紅光說,僅靠處罰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賣這些東西是一種現象,其他鄉也存在。要想杜絕,需要工商、藥監、衛生等各部門的配合,單靠一個鄉派出所的力量,難以達到。」「地方政府對假和尚現象不鼓勵,但也不反對,所以這些年整治的力度一直不大。」

2011年2月25日,鳳凰網華人佛教發表了重慶華岩寺方丈道堅法師的《假冒佛教僧人騙術揭密》一文,文中稱,目前全國假冒僧尼人數達五六十萬之眾,是真正出家人的三倍之多。這些沿街行乞的假冒僧尼,不僅會騙,還會「搶」,他們白天走街串巷踩點,看到老年人就騙,能下手偷就偷,有機會就搶,給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據道堅法師介紹,寺院收入一般包括三項:第三產業(包括素齋、住宿、宗教用品和宗教典籍等)、宗教收入(即爲信眾做法會、開光、超度等)和信徒捐贈。寺院支出主要有古建築維修、新宗教建築、文物保護、文化、教育、弘法、慈善,以及水電費、職工工資等。開支中,職工、僧人的日常生活費以及僧人的補助比例很低,支出大多用於文物古跡保護和文化教育等事項。社會上某些組織或個人出於經商獲利的目的,以投資修寺爲名,圈地圍牆,借佛斂財。其手段包括:(1)收取高額門票。跟旅游團簽訂合同,吸引游客,賺取門票費。(2)賣高價香。公司化寺院在寺內賣高價香,從幾十到幾千不等。這些香多粗制濫造,毒害物超標,成本低,可謂暴利。(3)假冒「活佛」、「大師」給你看相算命,再讓你出錢消災。(4)推銷各種「開光法物」。(5)做高價消災法事等。

據2012年1月的《中國新聞周刊》披露,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岩泉寺被承包多年,寺中爲游客解簽占卜的出家人均屬「冒牌」,多結婚生子,收入堪比白領。一位曾承包附近寺廟的老板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從2004年到2009年,岩泉寺被以每年220多萬元的價格承包給某私人老板。2010年7月底,一名做運輸生意的湖南老板以每年720萬的價格承包岩泉寺。他沿用原有盈利糢式,招來能說會道的「老江湖」,假稱「大師」,通過游客的衣著、氣質、談吐來判斷是否值得「下手」,若是有錢人,「大師」們會多花些心思;如果碰到學生糢樣的,便以「與佛無緣」打發了事。「大師」收入沒有底薪,全靠8%的業務提成。其產業鏈條是:私人承包寺廟——旅行社送客上門——「大師」出場忽悠騙財——按貢獻大小分成。

假冒僧人行騙全國,寺院被「承包」多年卻未見真僧人舉報投訴,既凸顯了當前宗教管理上的漏洞,也反映了佛教界維護自身權益意識的缺失與淡薄。出家人慈悲爲懷,大肚能容固然是其教義的殊勝之處,但如果對善意被利用、惡行的橫行持冷漠態度,甚至連寺廟變成藏污納垢之所也不聞不問,不僅有害於正信、正法,也有悖於佛教的救世精神。從這一意義上,遏制「假冒」僧人現象,佛教界應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p90581a805603205

四、改頭換面的「宗教搭台,經濟唱戲」

2009年12月17日,《新京報》在一篇《「少林寺」上市,欲「踢開」釋永信》的報道中稱,香港中旅集團與登封市確定斥資一億元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打算於2011年上市。新公司主要開展旅游開發投資、文化產業項目開發、旅游地產等業務,註冊資本金1億元,由港方控股,少林寺門票經營權等嵩山少林景區資產被登封市作價4900萬元入股,雙方合資年限爲40年。從2009年12月10日印發的《登封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看,會議出席人員均爲登封市政府官員,沒有少林寺和宗教界方面人員。少林寺「被上市」的消息在社會上掀起巨大波瀾,面對各界的質疑,登封市委出面澄清稱,尚未簽訂正式合作協議,不存在「少林寺賤賣給合資公司」及「少林寺上市」等問題。

對於少林寺「上市」問題,永信法師一直持反對態度。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作爲一座寺院,少林寺是出家人的家,是佛教徒來膜拜的聖地,少林寺不可能上市,也不具備上市的資格和條件,它跟上市公司完全是兩個概念,對於社會上的一些誤傳,他希望大家能夠冷靜地辨別。

正當少林寺上市風波暫告一段落時,陝西法門寺上市的消息又浮出水面。

從2007年開始,西安市啓動了「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項目總規劃面積9平方公里,擬建成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的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據稱,景區一期工程斥巨資建造(25億元),占地約1300畝。據「和諧陝西」新聞網2012年4月29日《法門寺赴港擱置開園頭兩年攬金50億》一文稱,2012年4月,法門寺與扶風縣政府簽訂法門寺二期文化景區建設工程項目協議,項目總投資45億元,將建設「法門靈境」項目、「禪修林」等。扶風縣委書記馬鮮萍稱,「法門靈境」項目是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於一體的綜合性、惠及民生的大型人文紀念園,需要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政府相關部門將全力支持和配合。

據已公布的相關數據,自法門寺景區建成開園後,每年吸引大約350萬海內外游客和信眾,開園頭兩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億元,平均年收入25億元,2010年與2011年的收入未予披露。2011年5月9日,在第十一屆「中國寶雞法門寺國際文化旅游節」上,法門寺文化景區董事長、總經理劉兵向媒體透露,已開園兩年的法門寺文化景區擬兩年後在香港上市。

不過,圍繞著景區的開發問題,法門寺僧眾與景區開發商之間一直矛盾不斷,2009年3月20日,由於不滿景區開發商在寺院山門及主要出入通道修建圍牆,法門寺僧侶憤而推倒圍牆,關閉山門。「公告」中稱:

尊敬的廣大游客、香客:

由於政府部門所轄的「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有限公司」在有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強行在法門寺山門口砌圍牆,設門賣高額門票,連寺院內部用車出入通道也要封閉,嚴重違犯了國務院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侵犯了法門寺和全世界廣大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嚴重傷害了所有佛教徒的宗教感情。

法門寺依法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決定從今天下午一點法門寺將關閉山門進行依法抵抗,敬請廣大香客、游客給予理解和支持。

 

開發商理虧,以妥協告終,山門重開。但法門寺再也無法獨善其身,其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據一位法師介紹,2009年之前,法門寺僧人最多時有260餘位,由於對商業化開發不滿,部分僧人陸續離開。目前除佛學院學生外,法門寺僧人只剩下70餘位。法門寺門票由28元上漲到120元,一些以進香爲目的的居士不再前來。與景區的協議到2012年5月中旬到期,雖經對方多次催促,法門寺依然未進行續簽。當《中國證券報》記者問及新協議分成多少合適時,法門寺監院智超法師說:「這不是錢的問題,我們更看重法門寺的聲譽、僧人的名譽。」

與少林寺一樣,「法門寺文化景區」的上市並非預想的那麽簡單。質疑、反對、批判之聲不絕於耳。2012年5月,寶雞市市長上官吉慶對外宣稱,鑒於二期項目尚未開工,原本定於2013年上市的法門寺文化景區「暫時」擱置動議。在巨大利益驅使下,「擱置(上市)動議」顯然是迫不得已。可以想見,停止上市「動議」並非道義的感召,或佛教「法力」的介入,而是現實社會的壓力。

另據《信仰不應打包上市》一文的介紹,北京著名寺院,如潭柘寺和戒台寺是「北京旅游」的「子公司」,以兩個寺廟單獨門票收入計算,2012年上半年爲「北京旅游」貢獻2323.9萬元,占其旅游服務總收入約三分之一。峨眉山於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上市資產雖不包括峨眉山上的寺廟資源,但與當地佛教名山地位息息相關。2012年7月,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爭取在兩年內上市,預計募集資金達7.5億元人民幣以上。鑒於少林寺「上市」失敗的教訓,旅游公司都極力劃清與寺廟的關系,這種掩耳盜鈴的伎倆其實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寺院上市圈錢,鬼神不寧」。各大寺廟的爭相上市,使本來掙紮於風口浪尖的中國佛教再也不能安寧。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廣大信教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是黨和政府在宗教問題上的基本政策,但以拉郎配、綁架或脅迫的方式,讓佛教直接服務於經濟建設,不僅違反黨和政府的基本方針,損害佛教的尊嚴,更是對公民宗教信仰的直接侵犯。

2012年6月5日,在上海召開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經驗交流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時任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的劉威表示,寺廟道觀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是民間非營利組織,而承包是一種經濟行爲,在涉及到信仰的時候應「有所爲也有所不爲」。他強調,國家宗教局不反對寺廟道觀引進社會管理方式,如聘請專業的物業公司打理寺院,但整體承包違背了教規與政策法規。

2012年10月8日,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證監會等10部委聯合發布《關於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要求制止亂建寺觀和各種借教斂財行爲。《意見》明確,寺觀應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管理下,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指導、監督下,由佛、道教界按民主管理原則負責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插手其內部宗教事務。嚴禁黨政部門參與或縱容、支持企業和個人投資經營或承包經營寺觀,不得以任何方式將寺觀搞「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不得將宗教活動場所作爲企業資產上市,對參與、支持此類活動的黨政幹部要按黨紀政紀嚴肅處理。

參與此次《意見》制訂的部委陣容之多,態度之堅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它真能剎住這股借佛斂財之風嗎?

20140326093156_atmi

五、唐僧骨也要吃嗎?

當法門寺「上市」風雨滿樓時,與之毗鄰的另一個佛教名寺——西安「興教寺」因「申遺」問題面臨「強拆」的消息又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

興教寺也稱「護國興教寺」,是玄奘法師長眠之地,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寺院由玄奘法師、窺基法師、圓測法師的三座骨塔、三藏院、禪堂、僧人生活區等組成。

據《拆遷逼近玄奘埋骨古剎》一文的介紹,按照《西安市長安區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興教寺塔申遺工作任務安排的通知》的方案要求,興教寺三分之二的建築將要被拆除。包括寺院西邊僧人生活區的興慈樓、僧寮、衛生間、浴室、三藏院回廊,中院的東西方丈、齋堂和灶房,以及聞慧堂,東院的禪堂,安放興教寺名僧常明法師靈骨的方丈樓等。寺廟拆遷的過渡經費,由長安區負責。興教寺僧人日後將搬到該寺下方一所新修寺廟。

不過,西安市政府對此予以否認。在《陝西日報》記者採訪時,陝西省有關人員稱,2013年3月4日,國家文物局與甘肅、陝西等省區政府在京簽署《關於保護絲綢之路遺產的聯合協定》,興教寺塔等被列入絲路申遺名單錄中,主要工作包括環境整治、文物本體保護、展示解說系統、監測管理系統、檔案資料收集整理等,必須在6月30日之前完成。長安區文物宗教局文物管理科科長趙曉寧說,申遺是更好保護興教寺塔,不存在「拆廟」問題。

但這一解釋並不能讓社會各界信服。由於「法門寺」景區的前車之鑒,質疑與反對之聲不絕於耳。中央電視台2013年4月11日《新聞1+1》專門制作播出了《申遺,先「審疑」!》的訪談節目,就相關問題聽取一些專家的意見。鳳凰網華人佛教也設定了「保衛興教寺」的網頁,其標題爲「爲申遺而毀遺,爲旅游而滅祖,這不是犯錯而是犯罪」。同時,一些知名法師的微博與部落格更是對該事件進行了連篇累牘的追蹤報道與深度解讀,稱「拆遷」興教寺是「挖了祖墳,換了靈魂」。

3月11日,興教寺向西安市長安區文物宗教局提出了退出申遺的報告,不過,4月15日,陝西省申遺辦一位姓韓的女士告訴《南都周刊》,興教寺退出申遺的要求,有關部門目前還沒有具體意見。她表示,申遺的主體是政府,也是最終的決定者。

3月11日,中國佛教協會就「拆遷」事件發表聲明,要求有關方面重視佛教界的合理訴求,尊重信教群眾的信仰感情,保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

4月11日,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刊登消息稱「已經註意到媒體相關報道,並要求陝西省宗教局實地調查了解情況,協調當地有關部門聽取包括佛教界在內的各方意見,依照相關法規和政策規定妥善處理。」

4月12日,《中國青年報》發表馮雪梅《申遺,正在逐利的路上狂奔》的文章,文中說,以申遺爲契機,利用文化概念,發展旅游,帶動經濟,是隱藏於各地「申遺熱」中顯見而又不能明說的動機。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投資者,都無法抗拒「世界遺產」這個名號所潛藏的利益誘惑——旅游收入,相關地產項目,上市營利……或許,原本就是沖它們而去,保護文物、傳承文化之類,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說辭……作爲「財富」的文化遺產,其精神價值恐怕遠高於物質。可只要有逐利的沖動,就不可能擺脫旅游開發、房地產建設之類的商業糢式;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不可能回歸公益屬性。於是,申遺只能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利益裹脅下,一路狂奔。

面對各界的質疑與反對,4月12日,國家文物局表示,納入整治範圍的僅爲「1990年以來新建的、對興教寺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造成負面影嚮」的建築。「推進申遺工作,既要有利於文物保護和申遺工作,又要保障宗教活動及僧眾生活正常需求。建議地方政府協調宗教、文物等部門,進一步加強與僧眾的溝通與協商,妥善解決好申遺中的環境整治問題。」

4月15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法師在個人微博上發表對西安興教寺拆遷事件的看法。他說,每一個古代建築,都會因應需要,慢慢地擴建擴增,既然擴建到現在的樣子,就不該拆除它。希望能對工作了解後,有個和平的解決辦法。中國的土地之大,不能連一個玄奘的興教寺都不能容。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圍繞興教寺的「申遺」,實際上已演化成各種勢力之間的一場博弈。這里既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利益角逐,也有衛教情感強烈的信仰糾葛。從政府方面看,它確有拉動當地經濟增長、提升城市形象的意願,但它顯然高估了單獨解決問題的能力。興教寺承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蘊,是被視爲中國「脊梁」的玄奘大師的安息之所,不僅在海內外佛教信眾中享有崇高威望,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與符號。因申遺而「拆遷」,無異是毀「遺」。雖然西安市有關部門反複強調,因「申遺」而拆遷只是其中的新建房屋,不會動「玄奘塔」等建築,但從當地政府近幾年的作爲以及網上透露的相關信息看,人們有理由懷疑,興教寺僧人跨出僧門的那一刻,就是開發商圈占興教寺的那一天。

從反對者陣營看,既有教內的法師與信眾,也有學界的專家、教授,還有高校的學生等,他們主要以鳳凰網「華人佛教頻道」與「中國民族宗教網」爲平台,通過學界座談、文章發表、網路調查等方式表達意見,發出呼籲,分析事件原委,提出解決方法,聲援興教寺僧人。從總體上說,參與討論的文章多能持平、理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具有較強的社會感召力,容易引起各界共鳴。但也有些言論流於情緒化,以訛傳訛,真僞莫辨。

圍繞著興教寺拆遷與否的博弈還在繼續,但願最後的結果真正做到利國、利民、利教。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曾有這樣的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因忘記历史而付出慘痛代價的教訓早已不是甚麼新聞。上世紀50年代北京明清古城牆拆毀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撫磚痛哭。林徽因怒斥拆磚者道:「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興教寺的悲劇會重演嗎?

六、因緣須珍惜,釋子當自強

由於其特殊的文化傳承與社會影嚮,被譽爲「天下第一名剎」的嵩山少林寺堪稱中國當代佛教的一座風向標,其一舉一動都會牽動社會各界的眼球。2009年少林寺「上市」風波塵埃落定,但圍繞它的爭論一直不斷。這不僅因爲「樹大招風」,也因爲它「超前」的商業運作糢式。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十幾個僧人,二十幾畝田」發展到今天的規糢,永信法師爲中國佛教的發展拓展了一個新的道路。他對此有清楚的意識。他說:「走過了官府供給、農禪並重之後,商業服務成爲中國佛教發展的大趨勢。少林寺也應該有企業的觀念,給社會提供一種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只有堅持這個理念,少林寺才能更好地生存。」有這樣的商業意識與全球眼光,他才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通過飲食、影視、醫藥、佛教用品、武僧演出、海外建武校與分院等現代商業理念,將少林寺從「叢林」推向世界。他也深知自己的弘法理念「太超前」,難免會引起爭議。不過,對於外界傳聞的少林寺是否會被「商業化」而喪失自我的擔心,他自信地說:「我們不是商業化,我們只是利用商業的手段阻止少林寺被商業化。」

少林寺的商業運作糢式還在探索階段,存在某些不足與缺陷,甚至失誤,都是可以理解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來的,我們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沒有退縮,更沒回頭。對待少林寺,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一種胸懷與理解。永信法師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記者採訪時坦誠道:「我們所有的努力只不過在尋找一種生存的糢式。對於少林寺,首先是傳承,之後是能夠滿足社會各界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公眾的需求以及信眾的需求。只要這樣,我們就能生存,就有價值。我們能夠提供甚麼?生活方式、智慧和知識。」

王雷泉先生在《佛教在市場經濟轉軌中的機遇與挑戰——兼論當代中國宗教的若幹理論問題》一文中認爲,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機遇包括:(1)政教分離已成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2)佛教在各教平等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3)經濟體制改革爲佛教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4)具備獨立品格的佛教知識分子群體正在形成。這篇文章寫於上世紀90年代初,從當前的現實看,佛教具有的這些「機遇」,不僅其他宗教都已具備,有的甚至更充分。

永信法師曾頗有感觸地談道:「在外來宗教、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如果佛教還像過去那樣閉門自守,我們的信徒、我們的文化,甚至我們的僧源就都不會有了!我希望佛教能夠走出寺院,走出山林,到人群中去,到眾生中去,能夠跟大眾溝通,跟人群溝通,真正成爲大眾的佛教,大眾的宗教。」從這一意義上看,對待少林寺的商業運作,我們不能當賬房先生,僅僅算「經濟」賬,還要放在中國當代宗教的大背景下,從社會、文化、政治等角度全面觀察。恨鐵不成鋼的善意批判有利於其成長與成熟,惡意的解讀或妖魔化的詆毀卻會扼殺中國佛教的探索之路。

當然,過猶不及。宗教世俗化是一柄雙刃劍。1992年4月,趙樸初先生考察少林寺時強調:「這里主要還是禪,現在驚天動地的是少林的禪,不是少林的拳。」並在立雪亭前賦詩雲:「大勇立雪人,斷臂得心安。天下稱第一,是禪不是拳。」

1993年10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中國佛教四十年》中,他語重心長地說:「在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腐朽思想的泛起是難以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界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個別寺院的極少數僧人甚至有違法亂紀、刑事犯罪的行爲。這種腐敗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肌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如果任其蔓延,勢必葬送我們的佛教事業。」「化」世俗而不能爲世俗所「化」,這是中國任何一座寺院的「命脈」所在。如果在滾滾紅塵中迷失方向,將商業這個弘法的「工具」異化爲「目的」,那就徹底喪失了佛教的本懷。

應該說,當前中國佛教總體發展是健康、積極的,但法久生弊,水久生蟲,某些非宗教組織或個人借佛斂財,拿佛教「開涮」,固然因爲佛教平和慈悲,不會激發難以預測的「事端」,但佛教也應該反思。佛門淨土當清淨無垢,一塵不染,其超越性與神聖性是保證其生存與發展的底線,如果因紅塵的沖擊,廟不像廟,僧不像僧,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2010年2月,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在《在中佛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中談及當前佛教自身出現的問題時,明確指出:「佛教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註意的問題。有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廟造像上,求大求高,追求奢華,遠離了佛教精神;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馳,道風不整,追名逐利,引起社會議論,損害了佛教清譽;有的寺院管理不規範,有制不遵,有章不循,尤其是財務管理混亂,侵蝕了佛教建設的肌體。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佛教在因應社會發展方面還有待改善,還沒有自覺地實現從外延式擴張到強化素質、提高水平的內涵式發展的轉變。對此應當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改進。」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當前確有個別寺院的僧人出家動機不純,行爲不端,或謀財牟利,貪圖享受;或拉幫結派、聚訟紛爭;或剛愎自用、行爲不端等,僧像僧,眾中尊,「師」不像「師」,焉能服眾?

國家興,佛法興。經過中華兒女百餘年的不懈奮鬥與艱苦努力,今天的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佛教也出現了複興之象。佛教與國運息息相關,契理契機,法無定法,中國佛教應積極投身複興中華文化的運動之中。這是佛教新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兒女對佛教的真誠期待!

和諧社會,從心開始。從某種意義上,現代化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得人類的心靈失去了本有的寧靜,一顆躁動的心靈是不可能爲世界帶來和平的。「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尊重包容,主張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倡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於淨化人心、利益人群,乃至增進人類福祉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心平天下平。任何短視的、不負責任的「消費佛教」行徑都是對佛教的戕害與踐踏,只會害人害己,禍國殃民。

作者:戴繼誠

來源:《法音》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