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或打坐?

常有人問我:「修佛法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呢?」或「我每天是不是都要打坐?該打多久?如果太忙有一天不打有沒有關系呢?」

面對這一類的問題,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並不是因為問題「太難」,而是因為當我再三地面對形式主義思想所形成的問題時.會覺得如果真要回答,就必須要指出這種思想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但通常問的人都沒有耐心坐下來自我反省,修「法念處」。他們要的只是一個明確的答案,希望我能馬上說「是」或「不是」,「該做」或「不該做」然後就能使他們達成一個事先想好的目的。而我又不願意像哄小孩一樣地給人一塊「糖」,讓他吃去故當問者和答者雙方的目的不同時,問答本身似乎就是十分荒謬的。通常問這類問題的人,皆有一種至少近似「功德思想」的傾向,以為只要自己能符合一種「形式」,就會得到一種利益。其實傳統佛教中講的「吃素」,是和慈悲的內涵一體的。修行人如不能懷著「不忍眾生苦」的悲心,光是初一十五地算日子,好像小學生為老師才交作業一樣。這樣流於形式的吃素,仍然有功德嗎?而打坐也只是自己的自修,並不是在對佛菩薩交差,否則無論你「打多久」,只不過是在趕緊做完一件每天都必須做的事罷了!

人每天都有許多必須做的事,像吃飯、睡覺、工作等。現代人尤其忙碌,常感覺時間不夠用。如果所謂佛法的修行真的是能像「訂一個作息表」般地每天做完交差了事;當初佛陀不早就訂了嗎?何必還要說了這許多道理,再要修行人去透過身、受、心、法地做四念處的觀照呢?問題就在修行並不僅是形式,因為生命本身並不僅是形式。眾生的煩惱畢竟是有探、淺、內、外等層次的,故修行必然也是有深有淺,有內有外的。修行人如果只知道抱住一套形式或一個作息表、一個理論或一個法門,而不去體會這一個形式的內涵時,這就是所謂的「執相」修行。而這一種修行會成為「入誨算沙」式地徒勞無功,是不難了解的。

現代人每每迷信於知識與力量;以為任何事皆可憑借著「上了一種課」或接受了某位專家的意見而得到解決。我在和許多學法者交談時,均發現他們希望能在佛法裡得到一樣東西或技巧,而使他們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成為更具競爭能力的人,而使他們「成功」,或賺更多的錢。當他們發現我並不認為佛法可以給他們這樣東西時,不少人就覺得十分失望。

image

故以我來看現代人的思想與行為糢式,會覺得大多數人的思想的確是傾向「唯物」的,總是以為得到了一種東西,或自己具有一種性質,就能達到一切的目的。不少人學靜坐的心態皆是:「我的生命中有不安,靜不下來,故我要去學打坐,使我有這種能靜下來的能力。」的確,無論是靜坐或四念處,皆是可以使人靜下來的,至少到一個程度。但你就算用一種方法真的「靜」下來了,卻並沒有增長自己的智慧而看出自己真正不安的原因,就算一時靜下來了,又如何呢?凡是了解緣起法則的人都會知道,生命是再現實不過的東西了,修行人如果不能真的如法精進,面使自己有了智慧及慈悲的人格,再有效的瑜伽技巧皆只能使人安於一時。但終究一個人的人格是無以逃避的東西;再強的「定力」皆有消散的時候。於是一等那個力量消散了,是不是生命又馬上回到原來的不安中了呢?故對於汲汲於修定或入定的人,我每每會告訴他們我的看法,告訴他們「定」應是一個人人格的安定。一個有成熱、安定、不貪個性的人,比較容易和禪定相應,否則就算入了定,也等於一種逃避。更何況要一個「不定」的心靈去入定,根本就是很困難的。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禪定的修行法才會逐漸沒落而為一些念佛或念咒的法門所取代。以我來看,許多人在研究禪定時所著重的地方,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要點。往往花了許多時間在身體的姿勢、呼吸的速度或觀想的對象上,而事實上卻很少人去反省自己是否是個有不安或貪的性格的人。這樣的修定,當然是很薄弱的。或者是以為離開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別有一樣東西叫作「定」的人,當然就會永遠嘗試在「入定」,也永遠在被一個莫名的力量阻擋。而事實上那個力量就是自己。

故我從不給人訂一個修行時間表,要人一天打多久坐,念多少咒。但我會告訴人打坐及念咒皆能提高人的「心之能力」,使人能更增益對自己的了解,而逐漸趨向一個更成熟、喜悅、和諧的人格。

故修行不是在這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的現代人生活中,再加上一件「必須做的事」。修行人如果把這件事看成一件必須「完成」的事,以四念處的修行來看,他就是在忙上加忙,也就是中國禪宗所謂的「頭上安頭」了。世人大多覺得自己真的「完成」了甚麼,「成就」了甚麼;四念處的修行卻並不是要你去完成甚麼,成就甚麼,而是當你在很認真地覺得自己「完成」了甚麼時,當在當下馬上就「洞察」到,並能「離執」。

c9

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在批評因果律或業果思想。我在本論的第三章介紹緣起觀的部分,已說明了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則,合乎事實與緣起,是不該為佛教徒以為是「不究竟」的。我所欲批評的是一種只重形式的修行心態。當這一種心態存在時,修行人會只重事相而不問存心,使得修行成為「有文而無質」。當然,人只要做的事是「好事」,總比做壞事強,但佛法畢竟不只是如此的。以緣起法則的觀點看來,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有存「好心」,往往比是否成就了一樁事更重要。一個心很善的人,會成為世間長期的正面影嚮力,其實質上的作用,很可能會比一時一件轟轟烈烈的善事來得更大的。

故在這裡就更可以看出佛教中八正道及四念處整體一貫的價值與精神了。八正道中講「正思惟」,強調的正是形式與內涵中的內涵;而「正業」、「正語」等強調的,就是相上的形式了。八正道涵蘊了內涵與形式,不會偏重「性」,也不會偏重「相」,而一切所作皆以「正見」為先導。能「正精進」又不會流於偏激,而能掌握「中道」,其整體的實行又用四念處貫穿其全體。佛教中講的這一套東西,真可用儒者的語句說它是「極精微而道中庸」。以此而尊釋迦牟尼佛是大徹大悟的覺者,實在是實至而名歸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