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地評判任何人和事

不要輕易地評判任何人及任何事,是科學及做學問的基本精神,同時也是修四念處的基本精神。也許有人會覺得我講得太過了,或認為我把佛法及世間法混為一談。事實上,此點的確是我自己的見解。但我認為它不但符合緣起法則修行的要義,而且的確是修四念處時非常重要的態度。故仍不揣淺陋地把它指出來,希望對大家的修行有所幫助。

四念處修行的指導原則是如實觀。佛要修行人如實地在身、受、心、法四個地方觀察種種起落的現象。一樣東西若升起了,則修行人當知它升起了;若落下去了,則修行人當知它落下去了。能清楚明白地知道一切身、受、心、法等現象的起落而不執著,就是四念處修行的真義了。

既然如此,那為甚麼又要說不要輕易作價值評判呢?這和如實觀又有何關系呢?

有很密切的關系。因為人一旦在作價值評判,他已經不在「如實」觀了。

我們在前面身念處的章節中提過修四念處最主要的原則是要學會「放松」,也就是因為這個相同的道理。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有頗強的一種價值評判傾向時,只要他一碰到那件事,身心自然就會緊張起來,而去做一種「排拒」動作。這個動作不只是會造成身心上的一種緊張而形成疲勞,最主要的缺點是它使修行人不能如實地認知這個東西的性質和真面目,而使其智慧不能增長。

以法念處的原則看來,修行人只有在輕松柔軟的身心狀態下,讓該來的來,該去的去,才有可能充分了知萬法的「本來面目」。否則一個念頭才剛出頭,就把它壓下去,其真正的結果是修行人從沒有真的了解這個念頭是甚麼。這樣子的修行,永遠像是在打仗一樣,既費力又緊張,而且不能深入到佛法中智慧之學的核心。

故佛法中雖也有道德家及宗教家所喜歡的那一面,但畢竟佛法真正的核心——智慧——是「不共世間」的,其原因也就在此。因為佛法主張若真欲解決人世間的這些問題,光是靠高尚的道德律或純潔的宗教情操,是不夠的。佛老早就指出了這樣一個體認,也就是《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是建立出來的東西,終歸是為因緣所設定的。用一個因緣設定的東西來打擊另一個因緣設定的東西,終究無法體認到佛所發現的那種生命中的喜悅安定。

以佛法看,修行人只有用一種「接受生命」的態度,讓這有生有滅的東西起落來去。放松身心,立定腳根,仔細看清楚,才有可能會加深對自己一切行為背後真正動機的了解。人若無法放松身心而真的對自己有所了解,法念處的修行是連開始都無法開始的。就好像在一個高壓政治的社會環境中,大部分的老百姓皆無法知道社會中許多事情的真相一樣,因為新聞及傳播媒體皆為統治者所控制,而警察人員又非常有力地在控制人民的活動。對一切事物有強烈價值評判傾向的人,事實上正是自己的祕密警察,一個言論才剛出來就派兵把它消滅掉,這樣會使自己成為「無知的老百姓」,不是很愚昧嗎?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