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與他人,接受世界的一切

能接受中道的人,除了能接受自己與他人外,還能接受世界及世界所有的一切。他既不是個悲觀主義者,也不是個樂觀主義者。他是個關心世界,了解世界,具有愛心及熱心的中道實踐者。他一定是個負責任的人,因為他深知緣起實相及因果律,而知道不負責任真正的後果。他一定是個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是個入世者而不是個隱士。他在任何惡劣的情況下均了解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而不會以眼前的情況為實有而抱著悲觀、絕望的態度。但他也深知自己及世人若不努力去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幸福的未來,這個世界是不會自動變得更好的,故他也不是對事事都「樂觀」而把一切都像若幹基督徒般地「交付給主」或命運,簡而言之,他只是個實際的人。而對人生中無數的起落,他喜悅地接受一切而參與一切,這就是中道。

希望諸位不要以為本章講的這些事不是佛法,或以為和修行沒有關系,事實上這些才是佛法。修行若不懂這些,佛法根本修不起來,更不要說深入了。佛法流傳了二千多年,已和許多文化相結合而形成多元化的面貌及傳統。其中不少傳統是頗不合乎緣起中道的。我大略地提出了其中兩個極端——神祕主義與玄學化——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能和我一同反省,看看這兩個東西在20世紀的今天是不是已成為佛教中的「二邊」。

這個看法並非出於佛經或論典,而是我個人修學的淺見。當初佛在世的時候,修行人的心態及整個修行的文化環境,和現在是有著很大差別的。當時許多現有的教派尚未成立,佛教也尚未和中國及其他文化相融和。故以整體的修行環境而言,當時的「二邊」和現在的「二邊」可以說並不完全相同。舉例來說,當時有無數的人修苦行,苦行就成了當時佛所說的二邊之一。而今天的佛教已發展出了大乘諸教派,而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性格已成了大乘佛教中相當可觀的影嚮力。中國文化一向是有溫柔敦厚的傳統的,中國人也早已經历過儒家中庸及王道文化的洗禮,而早已有了不走極端的性格。故當佛法傳到中國時,中國人把它和自己本有的文化相融和,而給予再發揮和再整理。當整個大乘文化成熟時,修行環境及修行心態已和當初佛在世時有很大的不同。

故我以為今天講「中道」,若真要講得深入,就一定會有和原始佛教不一樣的地方。倒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自成一家而講得不一樣,而實在是因為中道所依的現實環境不一樣的緣故。講得不完全一樣並沒有關系,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該做的是用佛所發現一切無礙及深觀緣起的智慧,去了解時代,認清在當代佛教中存在的二邊,並在認清後能遠離此二邊,如實地行中道,才是在20世紀的今天弘揚佛法的大著眼處。我所言,也許有未臻完全之處,但我認為大家應往此一「找尋時代之中道」的方向努力。

image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