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果定律:真正的修行體現在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懂得遵循因果。
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就是宇宙最根本的因果定律,人的命運必然也遵循於此。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的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善的,那麼「果」也是善的;如果「因」是惡的,那麼「果」也是惡的。種「善因」還是「惡因」,都由人自己所決定。
所以,想要改造命運者,必須留意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甚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又會導致甚麼樣的果報。如果能明了這一點,時刻修正自己的心念、言語和行為,那麼你就在真正地修行。
二、吸引定律:生命中的一切,都被你的內在吸引而來。
萬法皆由心生,人的心念總是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比如:一個人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事故,交友怕上當,那麼,這個人就會真的處在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世界,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倒霉、受騙、碰壁。
相反:如果一個人認為世上的好人多,總是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他人,那麼,這個人就總能遇見貴人,諸事順心如意。
這些是為甚麼呢?這就是「境由心生」。因為人只會看見和留意自己願意看見的事物,所以每個人所處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預設和吸引而來的。這種吸引以一種難以察覺的隱祕方式進行著。
淨土還是穢地,一切唯心所造。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或醜惡的,那麼他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或醜惡的;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和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和善良的。
所以,修行就是修心,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註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來。所以,時時保持正念,就是修改自身命運的基本法則。
三、信仰定律:你信仰甚麼,生命就走向甚麼。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件事就一定能會發生在這個人身上。比如一個人深信積極的事物,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會發生;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得了重病,哪怕是誤診,這個人也會很快死去。所以用積極的信念,取代消極的信念,是命運修改的原則。甚麼是最大的福報?保持正向的信念就是最大的福報。
四、放松定律:放松是開發潛能的關鍵,多多靜坐放松。
人只有在心態放松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最佳的生命狀態。任何心態上的急躁或散亂,都將帶來不良後果。那麼,甚麼樣的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就是:清明無念。
把目標瞄準在你想要達成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系和理想生活等等,然後放松心態、精進努力。只是全力做你該做的事情,但不要老在心裡惦記著這些理想甚麼時候實現,理想變成現實的速度有時能快到令你吃驚。
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刻意追求,你就越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所以,經常打坐放松,讓自己處在身心的最佳狀態,相信在我們的內心,一切福德智慧具足。
值得註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並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執著,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當下定律:生命只能活在當下,其他都是頭腦的幻念。
人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人能掌控的只是當下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才是真實的。修改命運的著手處也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
如果人總是追悔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住而無法解脫;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這種擔心就會把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過來。所以,不悔過去,不憂未來,只專註於修正當下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命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轉好。
六、應得定律:發生的一切都是應該發生的果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幾句話高度概括了佛法,也是修改命運的核心祕密。通過行善積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災免禍,乃至改命轉運。
每個人都得到應得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所以,想要改造自己命運的人,首先要發露懺悔,讓我們過去的習氣和業力逐漸斷除鏈接。其次要不斷地行善積德,盡量改變過去的業力對當下生命狀態的影嚮,使得大災化小,小災化了。謹記「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七、間接定律:要想改變自己的某方面,先去幫助別人改變那個部分。
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儒家也主張「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須首先學會尊重別人。你要有所成就,必先幫助成就他人。
例如: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為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而那些致力於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隨之提高。
謹記,利他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
八、布施定律:給別人就是給自己,你不可能得到自己從未付出過的。
這條定律說的是「舍得」。布施就是「舍」,有舍方能得。佛法中說「舍一得萬」,你所布施出去的任何東西,終將成倍地回報到你自己身上。你布施金錢或物質,你最終將會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你布施歡喜,你將得到他人對你的歡喜;你布施安詳,讓他人心安,你也將會得到安樂。相反,如果你施於別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氣、憂愁,你也同樣將會得到這些報應。
九、不圖報原則: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這是布施定律的補充。這個原則是說:你布施的時候永遠不要企望回報。同時,如果你越不期望回報,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大。這就是《金剛經》中反複強調的「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請記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最大的福報。所以請多作布施,不求回報,不計名利,福德不可思量,自然改命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