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麼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或「我」這樣的具體觀念,也會對坐禪產生某些定見。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禪合而為一,那就會是青蛙的坐禪。我們常以為,青蛙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禪,跳躍時就不是坐禪,這是個誤解。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的是一切總在當下,那樣的誤解就會消失。

整體的存在並不是萬物的總和,整體存在是不能切割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總是在當下,也總是在作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實際上,沒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心經》上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0

用正念來坐禪

思維或觀察事物時,我們應該心無掛礙。我們應該如實地以萬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一點也不用勉強。我們的心應該夠柔軟、夠敞開,以便能夠理解事物的實相。

當我們的思維夠柔軟,就稱為「泰然之思」,這樣的思維總是穩定的,這就是「正念」。散亂的思維並非真正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應該保持專註,這就是「念」。不管有沒有一個對象,你的心都應該穩定而不散亂,這就是坐禪。

所以,沒有必要費勁去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你的思考不應該是偏向一邊的。我們只應該用整個心來思維,不費力氣地以萬物本然面貌來看待它們。就只是去看,就只是準備好用整個心去看,這就是禪修。

如果我們能夠隨時準備好去思考,就用不著花力氣去思考。這種預備好的心靈狀態稱為「正念」,正念同時也就是智慧,但是,我們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某種特殊的心智官能或哲學。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哲學或教法。

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智慧不是某種學習得來的東西。智慧是從你的「念」生發出來的。所以重點是,準備好觀物,準備好思維。這被稱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禪的修行。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