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時,曾經和幾個朋友同住過,她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A女士每次都自帶小盆,從來不用賓館的面盆。B女士每次都帶著被套和牀單,不接觸賓館被子。C女士每次都帶一大瓶消毒液,用來消毒浴缸。D女士令我非常好奇。我們住的是四星級酒店,每次她用完衞生間,我完全看不到有人用過的痕跡。雖然「好奇心害死貓」,可我還是忍不住不怕犧牲地、小心翼翼地向她求教:「你用衞生間怎麼就像沒有動過一樣?」她神祕地笑著:「我用自己的毛巾。」「可是我沒有看到你的毛巾啊!」出於驚奇,我其實仔細地看過浴室的每一個角落。「我不掛在那裡,我用完就放在自己的包裡。」看到我的驚愕,她說,「從小媽媽就告訴我,賓館裡的東西不能碰。我們那裡的人出門都這樣。」
我想起B女士,就問:「那你自己帶牀單嗎?」其實,她已直接躺在牀上。她說,「我是有點潔癖,不過沒有到那種程度。」我厚著臉皮繼續問:「那你帶消毒液嗎?」她說:「不帶。」「那你摸了賓館的門把手,怎麼辦?」她想了一陣子,給了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其實,我也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那麼介意的。肯定有很多地方還是不幹淨的。但是,這樣做了以後,心裡就會感到很有安全感。」
人在他鄉,對環境,對他人,都很陌生。一定缺乏安全感。焦慮襲來的時候,不由自主地上演一些生活中的積習,一定會把家裡那種安全而溫暖的感受激發出來,從而紓解心中的緊張和焦灼情緒。
D女士是心理學專業人士,能夠洞察到自己的深層心理,行為表象之下,常常另有深意。大部分人也有這樣或那樣的「潔癖」,卻以為他們所做,就僅僅是表面上所能看到的意義。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一個有「潔癖」的人,對所有不幹淨的東西都採取消毒措施。有嚴重潔癖的人,也只是跟某些特定的東西較勁。
那麼,大部分人都只對一部分事情追求潔淨,而對其他細菌、病毒視而不見,這就不是幹淨與否的問題了,這更像是心理問題。就像D女士的洞見,「潔癖」無意識地帶給我們心理的安全和紓解。無論身居何處,只要我們能夠按照內心的程序,完成一整套「消滅」病毒的儀式,我們就會產生安全感,就可堅信自己能夠在新環境裡很好地存活下來。這樣看來,那些積久成習的嗜好,都有類似的心理功能。
即便是在家裡,在熟悉的環境裡,人類依然有很多時候會迷失自我,內心焦灼。工作中承受過大壓力,人際關系緊張,股票暴跌,孩子厭學等都會使我們抓狂。面對這些我們無法掌控又強烈渴望掌控的事情,潔癖或者其他癖好都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暫時的安寧和平靜。
下一次,再看到有人反複擦洗已經非常幹淨的地板,我會理解她擦的不只是地板,她會擦去焦慮,留下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