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修行如講得再實際一點,就是「老實」。你今天是怎樣的情形就是怎樣,要能完全地明白、承認、接受。「接受」並不代表自滿或不知長進。相反地,人在能完全認清及接受自己之後,才能真正地長進,這才是老實修行。想要用「禁欲」或種種其他形式使自己馬上「清淨」或「直登佛地」的心態,是貪心,也是執著。
另外有些人智慧較高,並不存有種種以上所列的態度或偏激的想法。但由於「道心殷切」,往往很「猛烈」地修法,希望能有所突破。人有向上心固然是好事,學佛法也的確需要精進。但問題就在精進得不得法。一般人所想的精進不外打坐、念佛、讀經、參禪等等。這些雖然也都很好,也都是能使修行人進步的助緣,但大家不可忘了這些只是「助緣」而已。這些方法本身,是沒有任何一樣必然可令人開悟或解脫的。它們都只是一些有幫助的方法,而能不能幫得上忙,仍是要靠各人自己的智慧。佛法中講的智慧,主要的就是了解自己及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各種執著。了解了就能行中道,知道在自己是「如此」的情形下,如何修行才是合理的、有效的,也就能訂出切實的修行目標。修行人若沒有了解佛法中智慧的作用最主要在了解自己,而以為猛烈地做那些事(打坐、持咒等)就是精進,就犯了「以客為主」的毛病,仍未了解四諦,當然也就行不了中道了。
另外像有些人卷入一些佛學教理的爭辯,去研究如「十地菩薩在量後成佛一剎那是仍有業力還是沒有」、「在家人到底有沒有可能證涅槃」之類的問題,事實上這些都是不合乎中道修行的表現,也都不是老實修行。老實修行的人只知道自己是已登地或未登地。若未登地就已在和人辯論十地的情形,你說這人不是好辯是甚麼?我學佛至今從未見地知中道者卷入這種論爭。學佛不是不能問問題,但修行人不妨自問:「我問的這個問題真的和我的修行有關嗎?」如果沒有,那你就是在做一樣不切實際,不合乎中道的事了!
學佛人高談心性玄理而不能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之中,是佛法衰微的原因之一。我欲再強調一點的,就是我認為中道之所以不能被普遍地了解及應用,和四念處法門的被忽略有密切的關系。因為基於以上的探討,各位應該能了解所謂的中道是建立在修行人的智慧上的。一定要能用智慧看清自己的情形,才能知道對自己目前而言,甚麼是二邊,甚麼是中道。而四念處透過身、受、心、法的觀照察覺,正是使一個人直接了解自我的方法。四念處一旦被忽略了,正是「以客為主」。修行人會變得不能行中道,而在修行時有一種無力感,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