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就是「消業」嗎?

自古以來許多人都抱著「自我受苦」可以淨化心靈的想法,故做出許多讓自己很苦的事情。以為這樣做是清淨的、神聖的。這個想法在古印度很流行。在今天雖沒有那麼多人行苦行,但它仍然是佛教中頗為流行的想法。只是現代的人吃不了那麼多苦,做不出那麼多自苦的事罷了。但問題是只要人仍有這種想法在,就表示了他仍未了解緣起法,仍未能掌握中道。大家想一想,現在的佛教徒是不是多少都有一點「吃苦就是償業」的思想?這個思想和過去印度人的苦行有很大的差別嗎?當時的那些人都是些文化素養很高的宗教家,他們也有他們的一套業報思想。他們也都認為自己的所行是有實益的,可抵消業報的。如果當時佛已指出了他們的苦行是無意義的,今天的學佛人如果還有吃苦就是償業的思想,難道就是對的嗎?

事實上這種思想並不符合緣起法則,也不符合因果律。因果律講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卻並沒有「苦有樂報」或「苦有消業報」。依緣起正見來看,人苦了解四諦,修中道行,種下了解脫因,才會有解脫之樂。而當「業障」來時,要能善巧地用智慧及中道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才有可能「消業」。否則光是靠吃苦,種下的只是「吃苦因」,修行人很有可能會一直吃苦下去而永無了期!

若深一層來說,禁欲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激進主義」,為了達到一種自以為是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在極端的情形下它也就是一種「暴力主義」,只是受其害者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但我們若進一步再問:「受害的真的不是別人嗎?」則我們又會發現往往並不盡然。「禁欲者」往往會有「傲慢」及「不夠溫柔」的性格,而對於自己周遭的人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我所說的「禁欲主義」與「禁欲者」,指的並非是獨身主義或出家人。我指的是一種想在極短期內使自己由「有欲望」轉為「無欲望」的急進心態。這一種心態本身就是未了解緣起法則的產物,當然也就不能行中道。不能行中道則不能不能落實修行。結果不是對自己過於「失望」,就是對自己過於「肯定」。皆成為二邊而為障解脫因。

image

佛法的中道不主張禁欲,也不主張縱欲,而是在認清了執著是苦的根源後,用智慧對欲望採取一種合理的態度與立場。因緣所生的東西,不是光靠一些「想法」或「情緒」就能改變的。你如果真的能想要沒有欲望就沒有欲望,那大家何必還要修行呢?問題是欲望及喜怒哀樂種種,事實上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人生是一樣想沒有就可沒有,說不存在就不存在的東西嗎?如果不是,那這些構成人生的「緣」也一樣,不是想沒有就可沒有,說不存在就不存在的。出家人有人戒行守得好,過著無染著的生活而仍然生活得很愉悅,沒有傲慢,心地慈悲柔軟。但人能有這種體驗及境界,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而是靠由因緣所生的「善根」、「慧根」及今世的修行。我們學佛人見到這種能離欲無染又自在無礙的修行人,當然應生恭敬仰慕之心。但當學的是人家的「因地所行」,而不僅是現在呈現在目前的表相。否則人家說甚麼你也說甚麼,人家做甚麼你也做甚麼,事實上只是學到了修行人的一些皮毛,有文而無質。用中國人較尖刻的成語「沐猴而冠」來形容,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