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嗔心即是死

人類的瞋,事實上也是死。

貪欲的心雖失去了智慧之光與慈悲之熱,但其體性只是一種靜態的固執及避風港似的逃避,尚沒有殺傷力。而一個人一旦瞋起來,就不只是靜態的逃避,而是生命因不悅而如燎原大火一樣地在燒起來了。此時的壓迫感是很強的,殺傷力也很大。不只是自己的生命在燒,甚至會出現毀壞他人的意念,而在心裡生起惡毒鋒利的劍。

此時的生命充滿了「毒素」,會浮現在臉和身體上。而這一種毒素若不善加控制,就可能會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毀滅。以此而說瞋就是死,不是也很合理如實嗎?

若把瞋和貪比較起來,瞋其實更能讓我們看出了生脫死的佛教生命觀法義。因為當一個人在瞋的時候,他不只是死了,同時也是生了。死的是自己原來的生命,而生的則是另一個充滿惡毒之念的陌生人。

我常會觀察人類對政治及宗教的執著。因為這兩樣,是人性中最容易和「我見」糾纏不清的地方。人只要一旦被觸及了這兩個地方,平常很冷靜的人,都可能變成很激動。而當瞋火在燒的時候,原先的人可以說已經完全死了,甚至長相和聲調也都會和原來不一樣。而站在你面前的,是一個不知道打何處冒出來的人。在此時,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佛陀所言「了生脫死」的深義,也更能清晰地體會到祖師們所說的「流浪生死」。

在貪瞋中終日打滾的人,的的確確是時刻皆在「流浪生死」的。

在此種狀態下的生命,可以說是失去了自己作主的能力。只是在為「業風」所吹,忽而做張三,忽而又做了李四,而在生生死死之中忙碌不已。但畢竟為貪及瞋所推動的「忙碌人生」,無法讓人有踏實感和喜悅。因為忙著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究竟只是「臨時演員」,無法有真性情的發揮。

故我很同情因一時氣憤而做下傻事的人。昨天電視上,還在報導著一件情殺案。一位妻子因受不了丈夫為第三者所奪,而在瞋火攻心時殺了丈夫的情人,及他們所生的幼兒。法官在宣判時,被告捂著臉。我相信她的的感受一定很複雜。而當記者訪問被害人的家人時,她們的談話並未令我感受她們的悲痛。倒是被告母親的哭訴令我覺得很痛心。她說她相信她的女兒不是兇手,因為她的女兒是很溫柔善良的人,絕不會做出這種事情。但她哪裡會想到,瞋的力量就足以讓一個溫柔善良的人,在一剎那間變成另外一個她完全不認識的人。我相信就連當事人在事後,都會無法相信自己曾做出那些事。但畢竟瞋的力量就有如此之大。作為一個人類,我們又怎麼能不對瞋這個東西恐懼戒慎?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