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供佛,是佛教的重要禮儀。
在佛教的經典中,隨處可見香的蹤影。如《佛說戒德香經》、《六祖壇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諸佛聖眾都有與香有關的論述,如釋迦牟尼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慧能大師、龍樹菩薩等等;經書中所記載的香品種類更是難以計數。香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於香能袪除種種異味和不淨,使人身心和暢,產生美妙的樂受,因此常被用做供養佛菩薩、本尊的聖品,如《蘇悉地經》中就把香列為五種供養之一,而《大日經》也將香列為六種供養之一。
在佛教剛剛興起,釋迦牟尼佛還住世之時,就對香十分推崇;其後兩千年多年裡,佛家用香的風習不改,而且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以至於現在有佛寺處必有香煙,居士之家也必設香案寶鼎。
除了被用來做為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以其來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順、逆風的影嚮,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壇經》中,也以香來比喻戒定慧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稱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來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一、香為佛使
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之界,為最殊勝的供品。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常常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是所有佛事中必需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
據《賢愚經》卷六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旅旃檀堂,準備禮敬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香煙裊裊,飄往祗園,徐徐降在佛陀頭頂,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根據這個傳說,「香」是弟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故經上稱為「香為佛使」,這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起源。
二、戒定真香
佛教認為:通過修行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五種功德,即可成就「五分法身香」。這是指通過身口意修行,使自己內心清淨,升起覺悟和智慧,以此心香供佛,功德最為殊勝。正如佛教徒在焚香時常唱的「香贊」:「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支蓋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重證寂滅。」
三、供香的方式
供香表達了一份虔敬的心態,一份真心的祈盼,一份與佛菩薩交流的信心、願力、悲心和菩提心。
上香一般用單數,用一支或三支。一支表示一心向佛,三支或表示禮敬佛法僧三寶;或表示禮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也表示戒定慧;或表示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普渡一切眾生。
四、以香修持
佛家還把香引為修持的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道。
據經中記載,在楞嚴法會上,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他說:「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就有,也不是本來就空;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意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
佛教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嚮,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
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燻香,在寺院內外也是處處燻香,以營造良好的修行環境。佛教中對香的品類也是精心選擇,分為供佛、禪坐、祛疫等不同用途的香品。同時,不僅使用上等的單品香料,還按照特定的配方調和制作合香,不同的修持法門、不同的修持階段,都會使用不同配方的合香。所以,許多修持成就的法師同時也是炮制合香的高手。
五、以香為名
僧人打坐以燒一炷香的時間為準,謂之「坐香」;
圍著佛像「繞佛」,既是禮佛也是以「經行」作修持,謂之「行香」,若是跑步繞佛,則謂之「跑香」;
用於警策修行的形如寶劍的木板,謂之「警策香板」,用於懲戒的謂之「清規香板」;用於警醒打坐昏沉者的謂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錯,還有罰去「跪香」;佛殿謂之「香殿」,廚房謂之「香廚」,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稱為「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