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諍: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無是無非,無對無錯,
不諍不辯,不拒不迎,
如如不動,自心自在。

日本江戶時代有位德高望重的白隱禪師,人們非常崇敬他。在白隱禪師寺廟旁有一家食品店,家裡有個漂亮的女兒。某一天,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大了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她的父母異常憤怒,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二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禪師,大聲地斥責他,禪師若無其事地答道:「是這樣嗎?」似乎默認了這件事。

孩子生下來以後,就交給了白隱。從此,白隱的名譽掃地,沒有人再來廟裡拜見供養他。但他不以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看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食物時,常不免遭到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安之若素,如如不動。

事隔一年後,那位未婚生子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騙下去了,就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真正的生父原來是隔壁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追悔莫及,立刻到白隱禪師那裡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舊行若無事,他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是這樣嗎?」仿佛從來不曾發生甚麼事。

「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輕輕帶過了多少人間的是非!

菩提一葉請您關註上圖,這是白隱禪師手書的「無」字。一個「無」字,透出禪者的豁達與智慧。

我們可以糢仿《心經》來說:

「無對錯,無順逆。無是非,亦無是非盡。」

在實相的層面上,並沒有所謂真相與假相,也沒有好事與壞事,沒有任何二元對立的評判與分別。所以,一個解脫的禪者,他心無所住,不拒不迎,允許每個當下如實地存在。無論好壞是非,他都不會參與人間戲碼的演出。這就是《信心銘》中說的修行功夫,「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所有的煩惱和痛苦,其實都來自抗拒和不接納。因為只有當我們抗拒所發生的事情時,才會受制於它,我們的快樂與否就不再取決於自己,而交由這個世界來掌控了。遇到是非之事,我們往往習慣於為自己爭辯,可結果卻是越爭越錯,越辯越惱。

對於禪者而言,他不再給外界貼任何對錯是非的「標簽」,允許當下的一切都如實地存在,他與當下發生的事情是如此地和諧一致,所以任何事情都影嚮不到他,他的內心始終如如不動。

當我們不再完全認同於二元對立的世界之後,我們就能獲得內心真正的靜定和喜樂,那些所謂的「爭吵」當即就失去了意義,無法再牽動我們的內心了。

不抗拒、不評判、不執著,接納一切,活在當下。 行起來!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