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常見的誤解,那就是作為佛教徒,無論遇到任何讓我們覺得不適的情況,我們都必需忍受,我們必需以慈眉善目來對待這個世界,不管這個世界如何對待我們。一般來說,我們被教導要與人為善,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慈悲心,都要順隨他人。不過這有時候很危險,有時候這會導致我們善惡不分,很多時候我們會對著一個我們本該對他很不友好的人友好,對著一個不該慈悲對待的人慈悲。這個時候,我們的慈悲用錯了地方,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使用一些看上去不那麼慈悲的方式,來取得較好的效果。
假如一個人,他在到處散播毒藥,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中毒,而且更加讓人難過的是,他並不準備提供解藥。這個時候,我們看到有人朝這邊走來了,並且看樣子要去喝他剛撒過毒藥的水,這個時候我們要作的是甚麼?我們應該把他打翻在地(免得他又去害別人),然後告訴那些準備喝水的人這水有毒,假如我們這個時候還要講究方式,還要以慈悲的方式來跟對方談判,試圖讓他放棄這種會讓別人很受傷的舉動,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毒死很多人。慈悲是菩提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菩提心並不只是慈悲,還有平等,以及迫切的希望引領其他眾生成佛之類的。一般來說,我們佛教徒都會把慈悲當做自己的行事準則,假如有個佛教徒表現的很不慈悲,其他佛教徒就會很生氣,認為他不應該表現出這個樣子。因為這不是佛教徒應該具備的樣子。這有兩種可能性,也許這個人真的不是那麼慈悲,他所表現的也完全屬於錯誤的行為。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時候,並不需要慈悲出場,或者說,慈悲站在後臺,而前臺站著的則是一個看上去一點也不慈悲的家夥。菩薩的行為完全是根據菩提心做出,很多時候,菩薩的行為看上去似乎並不那麼慈悲,可是卻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我們不具備他心通的時候,最好是不要對聖者的怪異行為評頭論足,很多時候,聖者的慈悲並不一定要讓你看出,相反的,你能看到的往往是不慈悲的表相。而真正的慈悲則永遠站在後臺。當然,聖者本身並不需要為自己看似不慈悲的行為做出解釋,除非他們被抓到派出所。南泉不用去解釋自己為甚麼要斬貓,丹霞也對就燒佛事件做出合理解釋缺乏興趣。他們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菩提心在操縱。甚至有的聖者非常喜歡打人罵人甚至殺人,這會讓很多正統的佛教徒感到不可接受,覺得自己的世界觀受到嚴重沖擊。因為以我們目前所處的境界非常難以理解這些聖者的行為,不過好在聖者並沒有指望我們和他們互相理解。我說這些是為了做一個鋪墊,讓大家先震驚一下,然後再說那些震撼力較小的行為你就不會感到嚴重受驚。通常我們覺得我們對每個人都應該慈眉善目,這樣才符合佛教徒的行為準則,雖然佛教徒並沒有一個行為規範手冊。假如我們對佛法所知不多,那麼我們的慈悲就很可能施於所有的人,這看上去似乎很不錯,不過有的時候,施與慈悲還不如施與暴力,雖然佛教是非暴力的發源地。當然,在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多邀請慈悲出場。只有在非常少的時候,慈悲才應該站在後臺。
我們遇到一件事,遇到一個人,我們應該對他慈眉善目,還是金剛怒目,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可供我們參考。他們並不像交通法規那樣可以讓我們照本宣科。遇到甚麼情況我們應該怎麼作之類的。這個時候,怎麼作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必需動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菩提心來衡量這些,如何對對方真正有利,假如一個人很沒有自知之明,這個時候我們如果罵他一頓或許會比順著他要好的多,至少我們罵他可以讓他清醒一下。當然,前提是他不是吵架王。
大乘佛教的一切行為都以使對方更容易成佛為指導思想。假如我們非常確定我們把一個人殺了他就會成佛,那麼我們也不應該在動手的時候猶猶豫豫。佛教非常不提倡作濫好人,這樣的行為是害人害己,我們不能為了不得罪對方就容忍對方的胡言亂語,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金剛怒目,而不是耐心的說服。基本上,試圖對一個入魔的人進行思想改造屬於異想天開,搞不好他還會首先對你進行思想改造,假如你的抵抗力不夠強壯的話。當我們遇到一個入魔已深的人,我們要做的不是對他進行思想改造,而是遠離,因為我們並不具備改造他的能力,與其浪費很多時間去證明自己對他的無能為力,還不如把這些時間用在別的地方。過去釋迦牟尼佛遇見提婆達多都躲著走,當然我們不要誤會釋迦牟尼借了提婆達多的高利貸,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躲著提婆達多是因為他知道跟提婆達多進行辯論並不比對著一只豬彈琴更加聰明。當一個人的腦殼裡裝滿了邪見,正見是無論如何找不到空隙的。這並不代表我們放棄了他,而是我們目前並沒有改造他的能力,所以只能讓他先自己獃會兒,在這段時間裡,他的業障或許會消除一部分,就象是一杯水,你把他放到一邊,他就會慢慢蒸發,我們要作的是在這杯水蒸發掉一部分時,再註入正見,在此之前,我們最好是像躲高利貸一樣躲著他。釋迦牟尼佛尚且如此,我們作為他的弟子,這麼做並不丟人。
我們有的時候需要慈眉善目,有的時候需要金剛怒目,至於我們甚麼時候需要甚麼表情,這要由我們的智慧來決定,當然,我們的智慧來自於實修,否則你會在這兩種選擇面前感到無所適從。並且非常容易由於不理解而對聖者的金剛怒目表示憤慨。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在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最好還是多多實修,就說這麼多吧,我想我該去實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