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你的心態,它會成爲你的語言;註意你的語言,它會成爲你的行爲;註意你的行爲,它會成爲你的習慣;註意你的習慣,它會成爲你的人格;註意你的人格,它會影嚮你的命運!」
如今的年輕人,對科技手段的掌握日新月異,聰明才智也遠遠超過了以前,但遺憾的是,好多人都活得特別累,總是不由自主地抱怨外境。這是爲甚麼呢?皆因他們身上特別缺少一樣東西——慈悲的心態。
我們曾在學校里學過許多知識,但是有沒有學過「怎麽樣做人」「怎麽樣幫助身邊的眾生」呢?
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註意你的心態,它會成爲你的語言;註意你的語言,它會成爲你的行爲;註意你的行爲,它會成爲你的習慣;註意你的習慣,它會成爲你的人格;註意你的人格,它會影嚮你的命運!」
實際上,一個人的心態,會直接決定未來的命運。而如果沒有慈悲的心態,人生難免會以悲劇告終。
那麽,到底甚麼才是「慈悲」呢?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是這樣定義的:「慈」是給一切生命帶來快樂,「悲」是令一切有情遠離痛苦。
然而遺憾的是,現在有不少人打著「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旗號,爲了一己之私,不惜損害許許多多眾生的利益。比如,一些藥廠通過不法手段,制造各種假藥害人;食品行業也經常有聳人聽聞的內幕曝光;本來身佩「救死扶傷」光環的醫院,不知從何時起已變成了「病過拔毛」的無常之地;甚至某地曾有一位女老師,居然提出「寧可爲妓,絕不爲師」的口號……
假如我們平時耳濡目染的,都是賺錢的好處、發財的方法,除此之外,對大眾沒有任何責任感,對自己沒有任何道德約束,那未來只會越來越可怕。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也說過:「培養一個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無異於給社會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