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也要有智慧

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標榜要「做自己」,聽起來似乎很有個性,走自己的路,就讓別人說去吧。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選的路越走越危險,甚至只有死路一條,可你仍不顧別人的眼光而義無反顧,這只能是一種愚笨,沒甚麼可炫燿的。所以,「做自己」也要有智慧,方向選對了倒沒問題,但若是選錯了呢?

問:我是香港教育學院英語專業的學生。您說人生如夢,到最後都是一場空。既然有意義的人生跟無意義的人生,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那我們爲甚麼還要賦予人生意義呢?

堪布答:「人生如夢」這一點,不要說是我,你也會承認的。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最後死的時候,畢生的一切會不會成空?肯定會。但因爲遲早會死,你現在就甚麼都不做了嗎?也不是,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

所以,我始終都在強調,一定要積極面對人生。盡管人生是一場夢,但對未來生生世世有意義的事,還是要盡力去做,這二者並不矛盾。

問:我是香港教育學院的研究生。請問,如果人生是一場夢,那我們是活在自己的夢中,還是活在別人的夢中,或者說整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大夢呢?

堪布答:你們喜歡說「如果」人生是一場夢,但站在我的角度,這並不是「如果」,而是「絕對」是一場夢。

宋朝的王安石說:「死生如覺夢,此理甚明白。」意思是,生死本來是一場夢,這個道理再明白不過了。

它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我們現在正在做夢;二是這個世界就像《黑客帝國》中所說,本來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當然,有些人通過長期的思維和觀察,對此才能真正有所體會;或者像個別人,感情上遇到了危機,才願意正視人生如夢的真相,知道有些事不過是自欺欺人。

因此,這個問題,大家還需要去深入思索,它並不是有些人想的那麽簡單。

問:現在特別多的年輕人,對人生這場夢非常留戀,因爲夢里有太多的誘惑,他們不願意醒來,寧願永遠沉淪下去。請您開示,我們應當如何生起出離心?

堪布答:首先,一定要懂得爲甚麼要出離?人生這場大夢,眼前看似快樂,最終是不是離不開痛苦?

現在許多年輕人,盡管對佛教並不排斥,但從來沒有深入修學過,只是對很多道理一知半解,遇到誘惑時這些根本不起作用。相比之下,有些佛教徒學得就特別紮實,修得也非常好。所以,你們在學習世間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多方面了解一下佛法,而且該修的一定要修。

如今的誘惑確實特別大,就拿電子游戲來說,明明是虛幻不實的,許多人卻對此非常癡迷,玩起來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實在是夢中做夢,特別可憐。而要想真正生起出離心,就先要通過聞思佛法,明白三界輪回無一不是痛苦,不管生也好、死也好,痛苦始終無處不在。只有對這一點有所認識了,才會自然而然生起出離心。

問:請問,懂得人生如夢,可以讓人遠離執著。但追求佛法,難道不也是一場夢嗎?

堪布答:追求佛法也是夢。但對於做夢的人來講,依靠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從夢中醒過來。

正如古大德所說,積累如夢如幻的資糧,得到如夢如幻的智慧,遣除如夢如幻的障礙,最後獲得如夢如幻的佛果。

所以,現在我們追求佛法,雖然是在做夢,但夢中也有痛苦,而依靠佛法可以消除,並最終得到解脫的安樂。

這個道理,你若想更深層地了解,可以看看《華嚴經》、《虛幻休息》等。

問:請問,菩薩的夢和凡夫的夢有甚麼區別?

堪布答:二者差別很大。比如,菩薩對白天的一切顯現不會執著,晚上做夢時也常游历清淨剎土,將種種夢境轉爲道用,不像我們的夢中有各種煩惱。

問:我是一家企業主管市場和銷售的副總經理。平時在工作過程中,我經常爲了一些項目,要跟很多對手競爭,想方設法拉攏客戶。但這樣做,是違背大乘教義的;不這樣做,又幾乎很難成功爭取到一項目。像我們這樣在世間學佛的人,應當如何調解這種矛盾?

堪布答:一般按照佛教的觀點,作爲在家人,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商人,以正常途徑來希求利潤、養活自己,這是合理的。

然而,每個行業的目標和性質也不盡相同,做生意本身欺騙性就比較強,在此過程中,難免會欺騙別人、口說妄語,甚至用很多虛假的手段。這些從因果方面嚴格來講,是不允許的。

但如果你實在不得不做,那只能是經常做懺悔,以此途徑賺來的錢多做善事,盡量克制危害他人的一切行爲。

問:我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博士後,研究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現在已經工作了。我在搞生物醫學工程期間,接觸過一些比較黑暗的東西。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大家的車壞了就去汽修廠,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你的車並沒壞,或者只是小毛病,結果修了以後,他把你的零件換走,再給你一些舊的、失效的零件。還有,你的剎車本來沒問題,但更換全套剎車系統很賺錢,修理工爲了讓你換剎車,就給你剎車油里灌進酒精溶解掉,這樣的話,過段時間你的剎車肯定要壞。其實,現在高速公路上的車禍,很多就是這種原因引起的。

但外行不太容易知道這些內幕。

再舉-個例子說:我們搞生物醫學工程,最初對癌癥接觸比較多,老在談怎麽去檢查、怎麽去治好。但後來慢慢才知道,其實很多病是醫生沒法治的,因爲我們日常食物中有大量致癌物,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衰竭的化工原料也被大量採用,而這些暫時又沒辦法控制。我說個數字大家就明白了:光是室內建材而言,據北京醫院統計,幾乎80%得白血病的少年兒童,患病前半年之內,家里都做過裝修。現在國家關於室內建材的標準,我也了解過一些,甚麼叫合格呢?即幾年之內不引發重大疾病的,就叫合格。但人的壽命並不僅僅只有幾年啊!

所以,現在人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物質利益,好像到了瘋狂的地步,完全置他人生死於不顧。在這種環境中,我們多數人畢竟不能完全出世,還是要入世修煉。爲了團結大家的力量弘揚佛法,讓人間變得更有佛性、更美好一些,我創立了非盈利的公益組織——食品安全協會,盡量免費爲團購檢測一些農藥等,以減少對大家的危害。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做得很艱難,所以想請您明示一下:我們該怎麽做下去,才能讓這條路走得更遠,而不是中途夭折?

堪布答:的確,如今社會上的黑暗面,經历過許多事情的人都比較清楚。這個原因是甚麼呢?就是因爲人們沒有正確的信仰,誠如《涅槃經》中所說:「不見後世,無惡不造。」

很多人由於不相信後世,所以只爲了眼前利益,爲了賺更多的錢,醫院可以開假藥,學校也不考慮學生的將來,包括你剛才說的汽修廠、食品廠、建材廠,很多內幕都非常恐怖。但即便如此,廠家也可以昧著良心,打各種廣告、買通各種關系、以各種方式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從而給人們身心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這確實是事實。

這樣的社會潮流,個別人若想力挽狂瀾,確實也有一定困難,但若借助公益組織的力量,或許可以多多少少起點作用。我曾參加過「國際慈善討論版」,里面就有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的很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慈善理念及對國家慈善立法的設想。其實,公益組織今後若向組織化、管理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這樣影嚮力會非常大,否則,只是個別人偶爾捐點錢、做些善事,這種力量畢竟有限。

現在,中國基本上與以往完全不同,很多決策都是開放性的。在這樣的氣候和形勢下,我們應該多建立像國外那樣的慈善公益組織,以幫助那些精神上貧窮、物質上貧窮的人。

我經常在想:人活著不是爲了自己,而應該是爲了天下人。若能爲他們做些事情,哪怕只有一點一滴,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此過程中,你不必擔心個人會失去甚麼,這些不是很重要。如果你真想爲他人做好事,也許暫時要面對各方面的誤解、不理解,但是逐漸逐漸,你會像太陽從雲中出來放出燿眼光芒一樣,最終定能幫助無量的有緣眾生。

問:我看過一部叫《海洋》的紀錄片,這部片子的前半段,介紹了一個美得令人驚嘆的海底世界,後半段則反映,爲了滿足人類的貪欲,漁夫割下鯊魚的魚翅,然後把它們拋到海中,任其死亡、腐爛。看到這個場面,我蠻心酸的。請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否矛盾?

堪布答: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這種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不矛盾的。

但如果人類只顧眼前,對資源進行破壞性開發,暫時會帶來一點利益,最終一定是弊大於利。

看到過度開發的危害後,有些地方的人並不希求這種發展。不丹就是如此,它是世界上少數不搞對外開放的國家之一。據說前幾年,在不丹連電視都看不到。有些人可能覺得:「全世界都在發展,爲甚麼他們這麽保守?」實際上,這種保守也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

在這個問題上,只有擦亮眼睛,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明辨個中利弊。

問:我是廣西大學林學院的學生,研究的是經濟林。從經濟角度來說,種植桉樹的收入非常可觀,但對環境破壞非常大,有這樣一種說法——「桉樹,上不飛鳥,下不長草。」請問,您對種植經濟作物有何看法?

堪布答:在種植經濟作物時,應該請專業人士做全面分析,搞清楚利大還是弊大。

當然,現在幹甚麼都跟經濟掛鉤,雖然我們也知道某些事情的後果,在現實中卻往往無能爲力。當人們對經濟過於執著時,就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如今在藏地有些地方,一個人修了間木頭房子,另一個人出於攀比心,就要修更好的房子,柱子也要更粗、更高。漢地也是如此,年輕人讀大學時,跟同學比衣服、發型,到了社會上,又跟同事比車子、房子……這種競爭,一定會導致對大自然的破壞,最終也可能招致大自然的報複。

問:身爲當代大學生,雖然自己知道要節約用水、不亂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可是又很難做到這些。請問,有甚麼辦法能讓我做到這些?

堪布答:有一份資料說,現在一個人平均每年產生一噸垃圾,這是相當可怕的。所以,只有厲行節約,減少浪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當然,能不能做到這些,關鍵看你有沒有低碳的理念。否則,不管做了多少次錯事,也不會醒悟。因此,大家首先要懂得它的重要性,然後再向他人宣傳,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最終社會大眾都會覺悟。

以後,我們也應建立各種環保組織,大力宣傳環保理念。在世間上,有些觀點最初並不爲大眾認可,只是少部分人提倡,但在榜樣的示範下,最後人人都會認識到。就像以前中國人特別浪費,最近幾年以來,在有識之士的大力呼籲下,這種現象已有所改變,不少人在外用餐後,都把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這,就是宣傳的力量。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