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作為都是修行

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你愈了解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愈能發現它是難以言說的。我講話的目的是要讓各位對我們的禪道有一些概念,但事實上,禪不是拿來講的,禪是拿來修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只管修行,甚麼都不說。

坐禪時就只是坐禪

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禪道時,總是容易造成誤解,因為禪至少是由兩面構成的:消極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如果我們談論積極的一面,就會漏掉消極的一面;如果談消極的一面,就會漏掉積極的一面。我們無法同時談論積極與消極這兩面,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從何說起。

佛法幾乎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上策就是甚麼都別說,只管打坐。伸出一根手指,或畫一個圓圈,又或是叩一個頭,都要比談論更為上乘。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佛法」該怎麼個談法,而我們也將會得到圓滿的溝通。說話是修行的一種,聆聽也是修行的一種。我們坐禪時應該只是坐禪,不帶有任何計較心理。

同樣地,我們在說話時應該只是說話,不要試圖表達一些知性的、偏頗的觀念。同樣地,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以無定形的心嚴格修行

曹洞宗的禪道包含著雙重意義: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我們的道兼含著大乘和小乘。我常常說,我們的修行非常小乘取向。

但實際上,我們的修行是以大乘的精神來進行小乘的修行,也就是用無定形的心來進行嚴格的、形式化的修行。盡管我們的修行看起來很形式化,但我們的心卻是不拘一格的。

盡管我們每天早上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坐禪,但不能因此就說那是一種形式化的修行,所謂的「形式化」或者「非形式化」,完全是分別心的產物。

在修行本身,並沒有形式化或非形式化之分。如果你擁有一顆大乘的心,那麼一般人認為是屬於形式層面的事,在你來說就是非形式的。所以我們認為,以小乘的方式持戒,在大乘來說不啻於犯戒,如果只是形式性地持戒,就會失去大乘的精神。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