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無悔地活在當下

忽略了四念處在佛法修行上所易引起的一些流弊,其主要的缺點就是失去了佛教中「止息人生苦惱」的基本精神,而成為為了思想而思想的玄學,或為了佛教而佛教的宗教了。

「純思想」的態度形成了佛法與生活脫節,結果雖然能自成一完備之體系,但因抽離了現實之人生,高談緣及空只能形成佛法的「玄學化」,而非佛教的本來面目,結果形成修行人不重視理論,幾乎全都在「定」或「信」形成的神祕主義心態中;而講究理論的人,則不少人頗有「遁世」的心態,因「空」而對人生抱著根本上「灰色」的人生見解,以為一切的作為皆畢竟是枉然。

事實上,佛法的本來面目哪裡是如此?當初修四念處,以四諦為方法論而證果的阿羅漢們,個個皆是喜悅自在,無憂無悔的。他們念念清明地活在當下,卻不執於所謂「念念」之連續相。連絲毫的執著都沒有(包括身體、感受、心之整體及思想觀念等層面),當然也不會夢想著自己已成為甚麼或將到哪裡去。對一切由心所生的東西皆了知得很清楚,當然不會為任何境界或思想體系所迷惑的,遠離神祕主義的引人境界與思維上的密見稠林,不執於一切相而游於一切相之間。那種自在和愉悅,是陷於神祕主義和玄想中的修行人所想像不到的。

「活在當下」是四念處修行的要訣之一。學習者當體會這其中的神韻,而不只是依義生解。

人為甚麼會「不在當下」,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問題,而且往往並不是因為人是否聰明、有能力,或受過高等教育等,而決定他是否有活在當下的個性。幾乎一切職業、年齡、教育程度及智商的人,皆一樣有可能會因種種原因,而有不在當下的傾向。

我自從修四念處以來,曾於上下班的時間特別地去觀察紐約市「上班族」的面部表情,看看有幾個人像是「活在當下」,結果卻是相當的少。許多人在趕路或坐車時,皆很明顯地在想心事,表情凝重。有人甚至皺著眉頭,不知道在擔心甚麼。又有些人不一定是在想某一件事,但他們整體的精神狀態,會讓人覺得他們存在於另一個遙遠的地方,飄飄蕩蕩地。另外有些人總是要找一些事做,來分散註意力。如有人總是渾身是勁似地,不住地搖頭擺尾,作跳舞狀;也有人像是不能夠僅停留在一節車廂似地,總是在作車廂間的「旅行」。總而言之,越看越會令人覺得實在很少有人是活在清楚明白的當下,是在享受眼前的風光。同時,我也就越能體會佛陀當初創立教法深刻的智慧與慈悲,覺得他所以會提出這樣一個「活在當下」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深解人性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