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四行:達摩祖師的修行心法

「二入四行」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所授的修行心法,二入即修行要理入和行入,也就是知行合一。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短短幾句話把佛法都包括進去了,能將它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打坐是修行,走路也是修行,一切時中,行住坐臥都是修行,我們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

因此,「二入四行」可說是道理中的道理、心法中的心法,我們應時時刻刻地用它來反照自心,融會貫通,自然就能與道相應。以下引用達摩祖師的原文,簡要解釋說明一下四行的含義。

一、報冤行。一般人高興的時候喜笑顏開,不如意的時候就哭哭啼啼,所謂人之常情。但修行人卻是逢苦不憂,遇樂不喜,內心安詳自在,如如不動。

為甚麼呢?因為我們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成熟了,當然要受果報;一旦受了果報之後,業障自然也就消除了。既然如此,面對不如意的境界時,自然能生覺照之心,心不再隨境轉,沒有苦惱、沒有取舍,當下這個心就與道相應,得到解脫。能夠依據上面所說的道理去觀照,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逢苦不憂,自能消除業障、化除是非,把「冤親債主」轉成同參道友,就能夠彼此容忍與和合了,這就是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

二、隨緣行。也就是佛法中常說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我們都必須隨順。如何隨順逆緣呢?就用上面所說的「報冤行」;那麼,如果是很好的順境,是善緣,我們又該採取甚麼態度呢?

我們要知道,所謂苦和樂是從善緣惡緣的因緣和合所生出來的,所以當享有善果時,不但不能生出驕傲心和我慢心,而是要感恩、珍惜、把握這個善緣、善根努力修行。

三、無所求行。《金剛經》中有句關鍵的心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心無所求,甚麼都不執著(不住),就能與道相應。古德說的「外無所求,內無所得」,指的就是當下這一念無求的心。

世間人求名、求利、求富貴、求感情、求長生不老,修行人開始時也難免會有「求悟、求道」的心,這種有求的心,始終都還在「迷」中,都是占有和貪著的。很多人口中說放下,心裡卻始終放不下這些有求之心。

只有真的懂得「有求皆苦」,萬緣放下,反觀內心,才能證得六祖所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在清淨本心中,一切智慧功德都是現現成成的,根本不用外求。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無求就是真正的快樂。我們可以自己體會看,在打坐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求甚麼,是否能體會到內心的安然自在呢?隨著禪定的工夫深入,自性光明是否就現前了?所以真正的快樂是無所求的快樂。「無求」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才是真正的隨順菩提道行。

四、稱法行。做到了報怨行,隨緣行和無所求行,就能和清淨本心相應,證悟空性。此時念無所念,行無所行,遠離一切對立分別。不但無人我,也無善惡、是非、染淨,一法不立。按照這個無為法在日常生活上來用功,反照自心,就是「稱法行」。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