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身上的包袱

前幾章我們提到佛法只是用自己的慧眼去看出令自己很「累」的原因,然後把它「放下」,得到輕松。此章我們要詳述佛對這一個「放下包袱」過程的描述,也就是原始佛教中所謂的「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簡稱苦、集、滅、道。

文化的傳遞要借助文字,但文字會隨著文化的演進而有新的意義。這可能也是佛教逐漸失去原始面貌的原因之一。當初非常通俗的語句,在今天可能已成為「文言文」而不令人覺得親切了。四聖諦的翻譯——苦、集、滅、道——也一樣。不經過一番說明,學習者難免會望文生義而產生誤解。其實它的含義非常簡單,就是一個放下包袱的過程。

「苦」,就是背包袱的人覺得很累了。人若不覺得「累」,不覺得苦惱,永遠不會想到要把包袱放下。故覺得很累或發現自己有苦惱,是修行的開始。「集」是一旦發現自己很累而欲得到輕松,就必須要去了解是哪些原因集合在一起而令自己如此,才有可能使其改變。故「集」就是苦因。

這是一個符合緣起思想,也符合科學精神的人生態度。有緣起觀素養的人,不會對人生中的問題感到無可奈何或絕望。相反地,懂得緣起的人會知道自己覺得苦惱,一定是有原因的。進而會去用自己的「覺力」和「慧眼」去分析事情,看清事實。以背包袱作例子,人若看出自己很累是因為(一)有一個很重的包袱,及(二)自己在背著它,不肯放下,就是了解了四聖諦的「集諦」。

光是知道苦的原因仍然不夠,還不能輕松自在。還必須用一定的方法(道諦),針對原因去「對癥下藥」,才有可能使苦惱止息(滅諦)。在背包袱的例子中,自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包袱由背上放下。放下了就不累了,這就是佛法。也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簡單的真義。

image

僅是用背包袱的例子,佛法似乎很簡單。事實上也是很簡單,難只難在我們看不見生命中自己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包袱」。看不見,就放不下,放不下,就會一直很累,無以解脫。若想要能看見自己各種的「包袱」,只有好好修四念處,訓練自己的「自覺力」。人一旦把四念處修行了,在慧光朗照之中,能把自己生命中各種「執著」看得一清二楚。看清楚了,修行有了目標,就可以開始用佛說的方法去減輕進而消除執著,也能知道自己修了一段時間後,到底有沒有效果,有沒有進步。若沒有用慧眼去看清自己的執著及其情況,所謂「修行」,只是在打混仗罷了。

我們在前章提過所謂眾生的執著,並作初步的介紹。在本章我們要進一步說明執著和四念處修行的關系,並用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糢型來詳細描述。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