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垢光尊者給靜地修行人的忠告——《三十忠告論》略釋

《三十忠告論》略釋

——索達吉堪布2014.12.03第70次UC開示

法界遍空智願大雲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令熟所化因中三身芽,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
雖由願力傳承師攝受,自不精進無義耗此生,
思惟聖行自懊他亦然,勸心生厭說此卅忠告。

無垢光尊者說自己曾經有非常好的發願,也有依止善知識修行佛法的機會,但是自己沒有很好的精進心,現在已經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這些行爲覺得有點傷心,看到別人也是如此,所以爲了自他生起厭離之心就造了《三十忠告論》。

種種方便攝受眾眷屬,雖具順緣主持寺廟等,
糾紛之源自心貪執因,獨自安住即是吾忠告。

很多人想修寺院,但修寺院也是比較麻煩的。修寺院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爭論、執著,還是一個人居住,這是我的忠告。不要想很多,今天修這個道場,明天修那個,這樣自己的修行不一定很好,還是一個人住著,這就是很好的。

其實《三十忠告論》主要是對一些真正的修行人、實修者來講的,有些詞可能跟六百年前當時藏地的有些人非常適合,但大多數的詞,我們現在的修行人也可以對照。當然,我們如果有真正的利他心,也並不是不能修寺院建道場,有些人也比較過激吧。比如說,我們現在各個地方建一些中心,提供給大家一起學習,這是非常好的。我也經常跟很多人說:你們自己的家如果提供給大家學習,哪怕是半年或者一年,我覺得這個房子真的是非常值錢的了,非常有意義的。否則,世間當中這些有漏的財產,當我們離開的時候,甚麼價值都沒有用上。因此,現在我們大家爲了利益眾生,全力以赴地做一些事情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對眾生沒有利益,以希求世間八法的心態建道場等等,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不如一個人實修。這里說的是,一個人要修行,如果沒有修行,做這些事也沒有啥利益,無垢光尊者也不贊嘆。

d4

誦經祈福以及降魔等,雖自功德傳揚人群中,
爲貪食財自心爲魔使,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由從貧眾收取高賦稅,雖塑佛像發放布施等,
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諸如造佛像、造佛塔、化緣,依靠別人的財產來行持一些相似的善法,實際上是依靠善法而造惡業。所以,令自己的心趨入於佛法、趨入於善法,這就是我的忠告。

我們做善事的過程當中,發心是甚麼樣?整個過程是甚麼樣?現在很多人自己也不真正地好好修行,給別人也帶來許許多多的麻煩。包括有些上師的弟子,也許是幫助上師弘法利生,但是他的造作過程中,不但對上師不利,對佛法也不利,表面上是一個善事,但實際上讓很多人對三寶起邪見。這樣的行爲非常多。

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應該善巧方便,否則,現在有些佛教徒,不管是東方也好、西方也好,佛教徒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給佛教帶來很多不太好的影嚮。

爲自得高於他傳講法,以及方便護持賢卑眷,
心生實執我慢之因故,息滅妄念即是吾忠告!

爲了得到一些名聞利養地位,給別人講經說法;通過各種方法來護持或者攝持一些眷屬,自己的心很容易產生傲慢、執著。因此,自己各方面的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不要到處去所謂的講經說法、攝受弟子,應該盡量減滅閑事,減少想法。自己還沒有達到一定力量的時候,最好不要想得太多了。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雖依邪命所積百財物,
求名行善世間八法因,修離耽著即是吾忠告。

用邪命來積累各種各樣的財產,實際上是求一些名利來行持世間八法,因此要修厭離心、修離執著即是我忠告。其實世間的很多法也沒有甚麼可貪執、可執著的。

雖思公平作證斷訟等,調解爭端乃是利他眾,
依彼生起欲望之因故,無有希憂即是吾忠告。

有時候,有些人爲了調節別人的矛盾,就經常……這比較難懂哦,但是好像我以前講過,有沒有講記?簡單的講記有,那你們自己網上看。(作爲修行人,雖然最初考慮自己作爲中間公證者決斷訟事,調解雙方的爭端是爲了對他人利益,但往往會依此陷入五毒煩惱之中,生起種種非理的欲念,依此減少自己聞思修的功德,相對於解脫方面毫無意義。所以應該無有任何希望和憂慮爲決斷諍訟能否獲得酬勞等,即是我忠心的教言。——《三十忠告論要義簡疏》索達吉堪布著釋)

雖具受用眷屬名福德,悅耳之語遍於贍部洲,
然自臨死之際無毫益,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

財富、眷屬、福德、名聲雖然遍於整個世界,但是當你死的時候甚麼都帶不走,因此要好好地修行。

司庫侍者以及家主等,雖是寺院家中骨幹者,
二取分別生起掛慮因,遠離散亂即是吾忠告。

爲了各方面方便,有一些侍者、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來維護幫助自己,雖然這可能讓你在修行過程中有一種方便,但是身邊的這些人經常帶來很多的執著和麻煩。所以,盡量地減少人員好一點。

有些人稍微有一點能力的時候,就經常帶著侍者。不僅僅是一個侍者,兩個侍者、三個侍者……你們看看現在很多上師的侍者,有些是很好的;有些侍者剛開始還是比較不錯的,到一定的時候也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管漢地藏地都是這樣的。世間人也是這樣,有些大老板或領導身邊的人,言行舉止不如法的也有。即使他的言行舉止如法,但很多人把他當作觀察對象,經常關註他,這樣之後也有各種各樣的行爲會發生。

因此,我們修行人對於很多瑣事和沒有必要的人員、沒有必要的財富、沒有必要的名聲,這些都盡量地放下來,斷除散亂即是我忠告。當然,無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論》主要是對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而講的。

ke

佛像供物經論爐灶等,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
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

攜帶佛像、供品、爐灶等等,跑到寂靜的山里面去,雖然暫時覺得這些都是很有必要——現在修行人備的東西特別多——這些表面上看很需要,但實際上也都是爭論、痛苦的因。應當盡量地減少財物。

有些道友屋子里面的東西特別多。盡量地減少資源,這是很重要的。世間人也是這樣,有些人光是衣服就堆得很高,其實一個人在短暫的時間當中不一定會穿那麽多。我聽說一個人有好幾百件衣服,但是還要經常到百貨商場去一件又一件地買,這樣不是很好。現在也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應該供給他們,自己適當地減少太奢侈、太過分的資源消耗,這也是很重要的。

作爲修行人,除了一些法本——無垢光尊者的意思是法本也要少一點好,有時確實有這種感覺,法本太多了也沒有辦法處理。我們學院有些剛來的道友,對法本好像不珍惜,經常亂扔,也有這種情況。可能他們不太懂。但像我的話,對法本還是覺得很有必要的,不管到哪里去都帶著,很珍貴的。佛像和佛塔也應該是非常珍貴的。但其他有些用不上的東西,就盡量地減少、處理,用來做一些慈善等有意義的事情。

這里的意思就是說,以前有的盡量慢慢減少;以前沒有的,除了特別必要的一些資具以外,不要太多了,太多了沒有必要。一般來講,過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對修行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對世間人來講也是很重要的。現在世間人的很多痛苦主要根源於欲望。欲望一直沒有辦法滿足,就經常非常痛苦。

濁世中於野蠻之眷眾,爲其面責等雖是善意,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言談平和即是吾忠告。
雖無私欲誠心利他語,以憫揭發他人之過失,
雖思正意彼心結石因,言談悅耳即是吾忠告。

在末法時代,對於一些野蠻的眾生,如果想通過批評來調伏他,自己認爲這是一個很好的度化眾生的方法——我要現忿怒相,這樣非常成功——但實際上,末法時給別人說一些粗語,不一定是對他有利的,還是說一些溫和的語言,說一些比較悅耳的語言,這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自己沒有甚麼特殊的能力,說話過程當中一定要盡量說一些寂靜的話,別說粗語。有些人一說話就可能是經常罵別人,說別人的過失。有些人,尤其是有一些法師,好像調化弟子最好的方法是批評,一開口就批評別人。其實經常愛說別人過失,實際上代表著甚麼呢——代表一個人的修證和性格。

偶爾點出別人的錯誤,這也許是有必要的。我以前剛開始對漢族道友講課的時候,還是比較愛批評。有一次我去見法王如意寶,法王如意寶說你經常批評,在末法時代,批評不一定能利益眾生,除了極特殊情況以外,盡量地不要說粗語。從此之後,我也確實是自己改了,包括課堂上也好,很多方面反省自己。上師親自這樣說的話,我肯定性格不好。其實我也並不是這種性格,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好像不批評就沒辦法,很多人都非常傲慢,通過一些批評應該對別人有利。

從此以後,我就盡量地說一些溫和的語言——特殊情況比較多,這個應該可以開許的。包括這次我們出(國)去,看到有些老師洩露秘密,就密法寫一些博士論文,我看不慣,就在學校里面都沒有很好地演講,直接批評他們,整個一節課都是講他們的過失,然後就結束。也有這種情況吧。

在末法時代,確實都應該遵從無垢光尊者的教言,言談悅耳、言談平和即是我忠告。

q2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者,雖思辯論清除教法塵,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 沉默禁語即是吾忠告。

想通過辯論、研討、寫論文等種種方法來弘揚佛法或是清理佛法,但實際上依靠它也容易生煩惱,所以禁語——禁止自語,即是我忠告。

有時候可能說得少一點(比較好),不然沒有智慧的話,通過辯論經常也會誹謗其他的高僧大德、上師。有些人不會辯論,就會吵架,辯論最後就開始爭論,爭論最後就開始爭鬥。這樣不太好。

偏私護持師傳宗派等,彼等縱使以爲是承侍,
贊自謗他貪嗔之因故,一切放棄即是吾忠告。

偏護傳承上師、自己的宗派、自宗的觀點,覺得這就是弘揚自宗,應該是非常有利的,但實際上依靠這種方法經常會自贊毀他,是生貪心和嗔恨的因,因此盡量地放下這些。

作爲一個大修行人,自宗和他宗就沒有甚麼——啊,我們藏傳佛教一定要弘揚,我們寧瑪巴的教法一定要弘揚,上師的法一定要弘揚;如果別人對上師說甚麼、對教法說甚麼,馬上產生嗔恨心;有人好像維護這個觀點的時候,特別歡喜,產生貪心。真正了悟大圓滿,或者是大圓滿修行的人,自他的宗派也好,教言也好,都沒有甚麼差別,心非常地寬容。我們聞思的時候,應該要離開狹隘的想法。對整個世界來講,雖然你建立自己的宗派也是可以的,但是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因此,在說話、做事的過程當中,也需要善巧方便。

廣聞觀察諸法之類別,了知他過雖思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惡之因故,觀修淨現即是吾忠告。

通過聽聞佛法,通過觀察來看到別人觀點的不合理、別人的過失,覺得這就是一種智慧,但是依靠智慧自己也會造惡業的,所以觀清淨心很重要。觀修淨現是觀清淨心的意思。

惡說皆空誹謗諸因果,雖思無作乃爲究竟法,
若舍二資斷絕修行緣,當修雙運即是吾忠告。

有些人經常說,一切都是空性的,然後通過空性的這種高論調而誹謗因果的存在;雖然自己認爲無所事事就是究竟的佛法,但實際上這樣很容易舍棄積累二種資糧。因此修智悲雙運,或者勝義諦和世俗諦、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雙修,這就是無垢光尊者的忠告。

爲三灌義修降明點等,雖思他身即道之助進,
有漏道欺眾多大修者,當修解道即是吾忠告。

通過密法的一些方便道來修持,認爲這是一種密法的修行——雙運的修法,但是對於這種修法,很多人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完全具足真實的貪欲,以此而受到欺惑。因此,修持解脫道,還是要通過聞思修行來好好地修無上密法,或者通過聞思修行來完成自己修持解脫道的整個過程。

image

雖無緣分眾前施灌頂,加持品等散發於眾人,
詆毀之根失毀密戒因,敦肅直行即是吾忠告。
眾人之中露體奔跑等,狂妄諸行雖思即禁行,
世間俗人不起信心因,當依謹慎即是吾忠告。
此處爲自欲得殊勝位,雖求淨行博學及賢善,
是從高頂墮於低處因,行無松緊即是吾忠告。
邨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
於誰相處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不管住在邨落、寺院,或處在其他任何環境當中,交的朋友不要太親密了;在任何時候,與別人的關系不要相互怨恨,也不要太親密,過親和過遠都不太合理。

任何時候都應該穩重自主。穩重自主就是莫舍己道,自己有自己的原則,自己有自己的道。不要今天碰到一個人——哇!開心得不得了,互相贊嘆,吃的喝的睡的全部都在一起;兩三天之後又發生矛盾了,然後恨之入骨,當面的臉色都不同了,背後也說種種過失。這不是很好的,不是修行人的行爲。所以,在任何時候跟別人不要太親密了,也不要太疏遠了。真正作爲一個修行人,這個很重要。

現在居士也是這樣。很多居士剛開始的時候,相互間關系特別好,每天都要聚一下,或者一個禮拜當中要聚一下——啊!碰到你,我們多麽有緣分呀!不管是學習佛法,還是世間當中,我們都可以如何如何……然後過兩天,馬上發生矛盾,然後又產生爭論,種種的事情都會發生。其實這都不太好。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管是誰,關系好的時候,過分好;關系一旦不好了,殺他都沒有問題。作爲一個修行人來講這樣不好,應該不要太親,也不要太遠。表面上看,這個人好像石頭一樣,親也不是遠也不是,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確實不能太近了,不然的話容易被焚燒;也不能太遠了,太遠了也會消於虛空當中。

特別希望我們學院和學會的修行人,大家按照無垢光尊者這里講的原則,「於誰相處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與誰相處,都不應彼此怨恨像敵人一樣、像殺父殺母的仇人一樣;也不要關系太好了,否則好花不常開。那樣的行爲,尤其是在同行道友——在同一個上師那里獲得灌頂的、同一個傳承的道友之間發生的話,我們在講密宗金剛道友誓言的時候也講過,那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註意,人際關系方面,現在很多人不太會,好的時候太過分了,不好的時候也過分。表面上看不親不遠好像不太好,但實際上不親不遠關系才能長存;如果親密過分,這種感情很有可能不會長久。世間人,包括家庭關系也是這樣,好的時候好像用任何語言、任何方式都沒辦法表達一樣,到最後又變成了甚麼樣?可能是見都不想見。聽說有些人——包括一些在家人離了婚以後,聽別人提到對方的名字,他都特別恨,那有何必要呢?光是說到名字,就——啊,你們不要提他的名字,我要甚麼甚麼……作爲一個修行人來講,這更不莊嚴。

雖受具信男女供飲食,恭敬侍奉自亦詐現向,
爲護他心自受束縛因,當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工巧历算藥等無量書,雖是方便緣起佛果因,
然此種種散亂靜慮因,放棄所知即是吾忠告。

學工巧學、醫學、历算等各種各樣的知識,以及學一些音樂、世間的各種語言、文字等等,表面上也有必要,並且它最終來講也是成佛的因——佛都是遍知,佛陀不可能不懂這些。但是暫時來講,這些讓我們的心很容易散亂,對禪定很有影嚮。無垢光尊者講,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最好不要有很多的形式,不要學很多的知識,好好地修行就可以。放棄所知即是吾忠告。

0

住家之時致力嚴飾屋,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
瑣事令自人生虛耗因,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

住在自己家里的時候,非常努力地裝修、裝飾。現在有些修行人特別重視自己的破房子,還要做各種各樣的裝修,其實這就像無垢光尊者這里講的一樣,在寂靜的地方修很多特別莊嚴壯觀的豪華的房屋,作爲一個修行人每天都忙著這些,是非常沒有意義的。我們有些居士也是,天天爲了破房子忙著,買房,裝修,一直沒有修行的時間——每天都是想著這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小事,可能把自己的終身都已經耽誤了,沒有修的機會了。因此,盡量地斷除一些瑣事,這就是我的忠告。

確實,包括以後我們各個班的修行道場——按照以前藏傳佛教的傳統,經堂里面有很多花紋——我想,以後我們的道場可能比較簡單會好一點。現在的多數建築不是很需要各種花紋,尤其是西方。我這次出去還學了一點建築學。以後我們的經堂和個人的一些房子,最多塗一點白色,不然也浪費很多資源和時間。我希望從今天開始,在我們喇榮山溝里面,道友們不要把外面的房子修得特別壯觀莊嚴,畢竟是修行人,你外面再怎麽樣修恐怕也沒辦法比上白宮,沒辦法比上北京的建築,修行人應該有自己修行的特色——修心,而不是修房子爲主!不然恐怕也不莊嚴。當然,個別道友確實有必要修的話,也不要多,多就沒有意義,自己的心全部散在這方面不好。

此處講,住家時忙著自己房屋的裝飾,到寂靜的山里還希求一些圓滿莊嚴,希求一些快樂。有個別人就是(這樣),看破了大的城市,但又追求其他一些新的。簡單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果沒有一點避風的地方,像現在冬天特別冷,一點避寒的設施都沒有的話確實也不行,但是也應該註意,不要把所有的時間精力資源全部用在個人的一些很小的、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這樣不是很好,這方面要考慮一下。

雖以精進博學淨行等,某種功德縱然已超越,
貪執何法自心受縛故,不墮邊執即是吾忠告。
種種伏勝令受雷雹等,雖思能調難度之事業,
焚燒他續自入惡趣因,當居卑處即是吾忠告。
典籍教言以及記錄等,雖聚種種所需深義書,
若無修持臨死書無利,當觀心性即是吾忠告。

準備了很多書籍、教言、記錄本等等,雖然這些對了解甚深的佛教很有意義,但如果沒有好好修行,臨死時這些書本可能也沒有甚麼用的。因此,觀心很重要。

法本特別多,筆記本特別多,堆得很高很高——就像我一樣,書房里面書特別特別多——但是死的時候,書里面的知識如果沒有融入心,那書就是書,我就是我,沒辦法的。因此,現在還是把書本上的教言盡量地用在心上面。就像考試的時候,所有的紙呀書本呀全部都不能用,一個人拿著一支筆,學到多少就用到多少。人死的時候也是一樣,所有這些法本、外在的知識沒辦法帶走,死的時候連自己的身體都帶不走。我經常覺得,我們的死亡就像進入一個非常特殊的考場,那個時候連身體的骨肉都不能帶,就像進入重要的考場自己的一張紙都不能帶,就是這種情況。

觀心還是很重要的。現在我們在座的很多人經常修出離心,修菩提心,然後念一些經;經常觀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心。確實,認識自己的心,觀自己的心,在任何法中都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聞思修行,這個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剛開始就說一些大話,啊觀心、觀心……沒有一點次第和教言,恐怕也是不能成功的。

zh

一緣修時討論與覺受,著作論典唱誦道歌等,
雖是力顯而增分別因,當護離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別之時直視要,已得定解之時安住要,
修行安住無修是爲要,修習無散即是吾忠告。

生起分別念的時候,直接觀它的本體,這是最重要的;已經獲得定解的時候,在這個定解當中安住;修行、安住乃至最後的無修,都是要訣。

這是禪宗和大圓滿結合起來的一個非常深的要訣。意思就是說:當我們生起分別念的時候,直接觀察心,觀心的時候,你可以在這個分別念或者安住的心態當中觀察或者安住;當安住的時候,產生一種定解,這種定解你可以認識它,你也可以修行——但是這種修行並不是有一種分別念,非要再次地不斷地修,不是這樣的,那是一種無修的修行。真正產生無修的修行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觀無散地修行。很多人通過上師們的加持,傳承的力量,通過這樣的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到底是甚麼樣,這個應該並不是很困難。如果要我們說這個世界到底是甚麼樣的,我們眼睛也不一定看得到;如果去找的話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但是你心觀心呢……這可能進入到密法里面去了,不說了。

空性之中行持諸因果,證悟無作護持三律儀,
無緣大悲精進爲利眾,二資雙運即是吾忠告。

證悟空性的見解中,取舍因果要非常謹慎;證悟無所作的境界中,護持菩薩戒、別解脫戒和密乘戒非常重要;雖然已經證悟了無緣的境界,但是在這種境界當中,還是對眾生不斷地修大悲菩提心,這就是二資無別,是兩種資糧雙運。二資雙運這就是我的忠告

依止勝師亦聞深教授,有閱甚深經續觀內心,
嗚呼雖知無修自欺自,爲我如我者說卅忠告。

無垢光尊者說,他以前依止過很多很多的上師,也聽過甚深的教言——就像我們這里很多人,也依止過特別好的上師。

昨天剛剛回到學院,我就在想自己接近20年當中依止上師的整個過程,我大概做了一個總結。我來的第一年是85年,當年我聽了甚麼法;86年我聽了甚麼法;87年聽了甚麼法……最後到上師圓寂之前,我大概地列了一下。有些有記錄,有些沒有記錄,不過通過思考和推理,基本上哪年講這個法,哪年講那個法,一年一年下來,自己確實也是得過特別多甚深的教言,依止過像佛陀般超越我們觀察的一些善知識。

無垢光尊者也閱讀過甚深的經典和續部,然後自己也用這些經典和續部的內容反觀自己——內觀。也就是想過,修行過。但是呢,他這里用很謙虛的語氣說:嗚呼雖知無修自欺自——雖然自己也依止過上師,也聽過很好的教言,也看過特別好的一些經典和續部,同時也反觀過自己的心,但是雖然已經明明知道,卻沒有很好地修行,自己欺騙了自己一樣。我自己是這樣的,我看到別人也是這樣的,所以我造了這個《三十忠告論》。意思就是說,很多人有了依止善知識的機會,聽聞了佛法的教言,自己的人生應該是非常的光彩和輝煌了,可是卻沒有很好地修行。

li

我覺得無垢光尊者絕對不會有這種現象,因爲他是文殊菩薩的化現,顯現給我們才這樣說的。但是我們這里很多人,反觀自己一生的時候,可能確實有些人——有些是剛開始學佛的人,學佛一年兩年了,現在還算不上甚麼,恐怕幼兒園還沒有讀完,小學課程都沒有讀完。現在讀小學還要六年的時間,所以我們學佛六年的話,可能小學都還沒有畢業——但是有些人已經十年、二十年當中依止過善知識,同時也聽聞過很多教言,也閱讀過很多甚深的經典和續部,也稍稍內觀過,可是呢,沒有很好地修行,沒有真正地通過這種方式修行,甚至有些人可能離上師越來越遙遠,離教言越來越遙遠,跟經典、續部和自己的修行境界越來越遙遠,最後的話,自己也找不到自己了,特別可憐。就像一個人非常有錢,但後來連一分錢都沒有用上,全部都浪費了。在世間當中這也非常不合理吧。

無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論》,我今天並沒有全部都講,只是跟大家簡單地開示一下。修行的確是非常難——當然我看到很多人對修行還是非常的重視,包括我們晚上在這里直播講課,中國各個地方聽課不是很困難,大多數人的時間都是比較適合的。但是在其他地方——我這次出去深刻地感覺到,他們很多地方聽法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些現在的時間是淩晨三點半,有些是淩晨四點鐘,有些是淩晨六點鐘,但是他們還是很努力地聽著。其實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爲了佛法我們應該付出,你付出越多得到的越多。如果我們把她就像一般世間的特別簡單的一個學問來看待,你的收獲也不一定非常多。因此,無垢光尊者最後的教言,希望我們在座的人考慮一下。

依止勝師亦聞深教授,有閱甚深經續觀內心,嗚呼雖知無修自欺自。雖然知道所有的經論,但是沒有很好的修行,就是自己欺騙自己了,這是非常悲哀的。爲我和像我這樣的人宣說了《三十忠告論》。

由厭離心造此之功德,願諸有情解脫得大樂,
三世諸佛菩薩聖者後,吾等隨行願成彼長子。

此三十忠告論,由厭離心稍所觸故,慈誠羅珠(即無垢光尊者)所造也。

以前我剛到學院的時候,我們學院有一個小小的放在外邊的高音喇叭,那個高音喇叭的聲音不像現在的喇叭聲音那麽大。但是那個時候,法王如意寶經常放《三十忠告論》,用道歌的形式來念《三十忠告論》。所以我以前就在自己的功課里面放《三十忠告論》的頌詞,經常念。但現在好像很多年了,課堂也沒有怎麽念了吧,但我對《三十忠告論》信心非常大。

真正當一個修行人,應該對很多事情看得比較淡;但也不能——尤其是我們今天聽課的很多在家居士——也不能因爲學佛,因爲《三十忠告論》的原因,明天不上班,家里的飯也不做,甚麼都不做——哦,「獨自觀心吾忠告」。這樣的話,不是我希望的,你們還是要善巧方便。修行也需要,與家人和同事的人際關系也很重要。現在很多佛教徒,好像人際關系方面不是很有方便法。大家應該用智慧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對自己的家人、同事,還有跟領導、跟下屬等各方面的人和合,和睦相處,這樣之後,再成爲一個很好的佛教徒。

70561445222018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