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處便是禪

常言到,會休整的人才會工作。如何休整是個講究的大學問,但多少人卻沒有這個講究。大凡都是順行流、隨性走,沒有真正的我與獨特的我,一切都是千人一面、萬人同氣,因此,工作不見開心更不見精彩,只有苦悶與鬱積,只得滿足於得過且過或一般狀態,作為禪學給我們的講究提供了一個範本,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在禪學圈子內,牛頭法融禪師,被禪界視為「旁出法系」的第一人,之所以為旁系,在於他將道學與佛學融會貫通而成為一派,當然正脈還是沿襲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

在他的答「用心時」偈: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這首偈所要開示的是心理狀態與糢式。

常人的心理狀態是,無事生非與無事找事而庸人自擾,或雞毛蒜皮之事而想象為驚恐萬狀,或假想悲觀或假設樂觀而一心一意地琢磨,寢食不安地分分秒秒去思還想而亢奮異常,想得頭頭是道而順理成章,這就是禪說的虛妄,於是乎,因為虛妄而種下了不少的思維定勢與障礙,落下了不少的心神疲憊與苦惱。真正有事了,臨場臨頭了,其頭緒卻亂如麻,需要思考的時候卻是心念錯亂恍惚而三心二意,精力集中不起來而一片空白,發揮失常而找不著北,這就叫做「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有心於技,技卻反而隱不可見。

13Q934939350P-26064

需要修為或顛倒的是,在無事時,不要用心與費心,明天要發生的事情,不要去細化執意到底,不要徒勞無益的消耗心神,多一些無為或悠閑的自由自在的放松場景,多一些滋養與學習的輸入狀態,讓心多一份空靈,多一份愜意,不要讓心隨時隨地處在輸出狀態,即消耗狀態,不見有事不荷載,不到時候不加載,最好有一時間的充耳不聞、熟視無睹而物我兩忘的逍遙游。基於無事時的徹底放松,一旦有事而進入工作狀態,自然就會心血來潮,心神就會高度集中而一心一意,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就會出狀態、出智慧、出效果、出心情,急中也會生智,這就叫做「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

無事時要扼住要制止的是虛妄,心才有所養、有所蓄、有所空,有事時才有所用、有所靈、有所施,無事於心,無心於事是養心的最好狀態,不要預支心氣心力,更不要透支它。有事時,一心一意註重心術心腸,註重事理與事理邏輯,註重程序與過程,心就在這點面上用、點面上使。

現在人叫喊心苦心累,喊得理直氣壯,實際上是愚蠢所至。一天到晚都在操心用心,無時無刻不在算計著得得失失,給心沒有片刻的休息,好像心氣心力用不完似的,似空氣一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況且帶著疲憊心而用心,心,用不好也不好使喚,到頭來,除了滿心的老繭,心地板結,心如死灰,還有甚麼呢?

人們知道了愛護自己是一大覺悟,不知道愛護自己的心,又是一大愚蠢。自己的核心是心地與心田,讓心地與心田隨時處在松軟與安閑的綠蔭之中,似海綿般富於彈性,樂於海涵,心的養護就成功了,使用起來就實用了。

「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大道無言無相,大道不要在論證與概念上反複繞圈子,不要在語境與心理語境上玩花架子,陷入「名相」就會拖累見道,需要的是直下人心,不要被態度所惑,不要被動聽或不動聽的語言所迷,不要被甚麼概念所錯亂,不要被甚麼身份所嚇倒,敞開自己的心術心腸,捕捉他們的心術心腸,見心即道,哪裡會有心神的「勞相」與「繁重」呢?五祖大師曾說到:「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至本性。無生不滅,於一切時是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禪師們所說的嗅覺與觸角是簡便的快捷的,撥開浮萍,直指人心,掌控本質,無須去計較枝枝葉葉,這是最實用的節約型、效率型的心態糢式法。

20151015094802169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