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是內心深處發出的願望和決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發心,朝著願望所指的目標,努力地去踐行。如果沒有偉大而正確的願望,行動就會失去指導,就會迷失方向;但沒有刻苦踏實的具體行動,「願」就會成為空談。所以,願與行猶如鳥的雙翅,車的兩輪,缺一不可。俗話說:「志當存高遠。」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遠,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沒有願力的話,你做的好事將來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也許,來生你會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樣樣都有,事事如意順心。但是因為你沒有願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報,不能成為成佛的資糧。因此,願力在我們修學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於願力的大小。如果我們學佛僅僅是為了現生平安,求佛菩薩保佑家庭、事業、財富……那麼,你學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這些;有的人學佛,修功德,做好事,是為來世服務,希望來世比現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話是希望下輩子享福。那麼,你所修的功德,所種的因,只能為來生創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條件,卻不能擺脫六道輪回的命運。
當然也有很多人,他們的修行是為了往生西方淨土。那麼這種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為將來往生淨土的資糧。淨土宗裡非常強調信、願、行,認為這是往生淨土缺一不可的資糧。信,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相信念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願有兩個方面:一是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二是願意往生西方淨土。這種願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們願意往生西方,但又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像這樣的人能往生嗎?當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說:唉呀!這個世界這麼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滿,我們夫妻恩愛、兒女又孝順;或者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辛苦了一輩子,眼看兒女剛剛長大成人,積累下一點財產,還沒來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實在劃不來;或許還有人會說:我的事業有成,我的公司、企業剛有成效,這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使人非常地留戀。要是我走了,我的企業、公司交給誰呢?我還舍不得離開這一切。請佛、菩薩保佑我再多活幾年吧!讓我過一段時間再走吧!
假如存有這樣的心態,你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往生嗎?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願,就是要願生西方,同時還要願離娑婆。願力在修念佛法門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修學佛法來講,如果你想成佛,就要發大願。大乘佛法修菩薩道,有四種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多麼宏偉的誓願!這四種大願叫做四宏誓願。你想成佛,就要發這樣的四種大願;然後按你所發的大願去修行、實踐,你才能成佛。一個合格的佛子,他應該有以上四種宏願。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他們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薩,原因就是他們都有非常宏偉的大願。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一種甚麼樣的精神!這是一種甚麼樣的氣魄!
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彌陀佛,他曾是一個國王,後來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隨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師父面前發了四十八大願,然後按自己誓願去修行,隨著他的功德圓滿,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為甚麼修淨土宗,通過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就是和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關。念佛往生西方,主要還是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假如沒有阿彌陀佛的悲心與願力,那麼念佛往生西方這個超越生死的捷徑,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藥師佛的佛土——東方琉璃世界,這也是一個淨土,它跟西方淨土一樣莊嚴。藥師佛為甚麼能夠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發了十二大願。所以,發願在修學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普賢行願品》是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普賢為甚麼能成為一個大菩薩?原因是他初發心時,發了十個大願。這十種大願,作為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法門。
我們學佛行菩薩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薩保佑,有了一點點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薩幫忙,這種人能成為佛、菩薩嗎?我看永遠都成不了。為甚麼呢?因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著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應該擔負著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使命,以一種極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間的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怎麼能為一點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薩幫忙呢!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不順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薩,這種人永遠都是佛、菩薩保佑的對象,永遠都是可憐的眾生。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佛。為甚麼呢?因為他只想著得到別人的幫助,而沒有想到要去幫助別人。
《普賢行願品》中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要向佛菩薩學習。佛怎樣修行度眾生,我們也怎樣去修行、去度眾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成佛的資糧,我們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為菩薩。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願我們都能學習普賢菩薩的精神,發無上願心,修慈悲之行,成就菩提、普度眾生!
(濟群法師)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