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陀!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 菩薩戒優婆塞 楊鬱文
謹識於阿含學園
譯序 新雨編譯群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Living Buddhist Masters) 是作者於1967年至1972年間在東南亞修學上座部佛教所整理出來的,出書於1977年。本書介紹東南亞上座部佛教概況及12位禪脩大師。
閱讀本書,方法有很多種。飽學多聞的人可快速流覽,以滿足好奇心。或者你也可以空心閱讀,讓清淨的法水穿透你整個心靈。在洗滌的過程中,也許一種修行法,一句妙語,一幅道場情景,或者一分直指人心的智能會吸引你佇足神往,成為你執取的對象。這時,經由寂靜的內觀,你會看到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特別的念頭。等你已吸取所需,那些妄念自然脫落,隨著滾滾生滅的瀑流往下漂浮,離你而去,直到永遠永遠。
筆者者更引用作者金言,與作者、編者、譯者一同發願,願讀者們:
一、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眾生離苦!
二、願所有眾生快樂!
三、願所有眾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
四、願所有眾生勤奮、努力於解救自己。
第十七章 其它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
當人了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 就可清楚每個宗派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 人隨著智能的增長, 從自我為中心, 進到無私修習。
因為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 貪婪、瞋恨和迷惑, 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 就沒有真正的區分。
為了更完全的提供存在於東南亞發展的上座部佛教傳統,本章將簡略地檢視更多的當代上座部佛教所 用的其它禪修系統和方法。上座部佛教包括非常廣大的精神修習範圍。其中許多修習法,在其它傳承中, 像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印度教,許多瑜伽教派、蘇非教派(譯按:回教禁欲神祕主義教派)和西方精 神學派,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各個主要宗教派別已在自己架構內,發展出各種類似技巧和方法, 來協助靈修路上的人。上座部佛教結合許多這些修習方法。其中一些修習方法祇是標準專註或內觀禪修技 巧的變化。其它則包括有技巧的培養某些態度和生活形態,做為精神成長的基礎。為了明白的提供這些方 法,我們明確說明禪修,然後評論現代上座部佛教技巧中,所發現的較寬廣的修習法。
專註和禪定
上座部佛教訓練的重心,在引至高層次的專註和禪定。通常他們結合了本書中所說的老師,像阿薑摩 訶布瓦所描述的內觀禪修。有時,他們祇為了自己的純淨和力量,與內觀修習完全分開。
老師使用許多禪修對象來引導行者臻至不同程度的全神貫註,但每個情況的禪修原則是將心完全集中 於一個對象,全神融入,完全靜止不動。這使心完全專註於一個對象(如內在光、視像、聲音、感覺等) 是很宏大的。當訓練心重複回到一個對象時,它保持不動,沒有起伏,行者可進入較高的專註或意識完整 統一的狀態。這包括全神進入光、進入四大種、進入無限慈愛、悲憫或平衡。這專註就是產生喜、樂和許 多非凡禪定狀態的原因。在更高層面上,行者可利用專註力量進入禪定(或融合為一),進而深入空無邊 處、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訓練是心淨化的傳統部分,現仍有上座部老師在修習和訓練,包括許 多本書所述的老師。雖然要達到禪定有困難,需要一個控制良好及不動的心,它是佛道上,偉大寂靜和激 勵的根源,並且可做為發展深入內觀及平衡的基礎。
視像
視像是禪修練習,包括使用一種不管內在或外在的顏色或色蘊,作為禪修對象。上座部老師中,使用 視像非常普通。最受歡迎的視像法是專註禪修於顏色或有色圓盤。傳統上這種練習法使心中產生色彩殘像(譯註:取相及似相)以便導入更深的禪定。有些老師和中心使用的視像是有色光、佛像、身體或屍體的 部分。有些情形,使用較複雜的視像,其中一些類似創造一個內在曼陀羅視像。例如,在曼穀一家較大禪 修中心使用的禪修系統,一開始是從專註發展出白光;白光裡面是各個天神的想象圖。其它形式和宇宙眾 神圖系從四大種或不同存在範圍中創造出來的。
有些情形,禪修的視像祇是簡單做為發展專註的裝置。在其它方法,像身體部分的視像,不但加深專 註,而且有助發展離執與平衡,以及導致產生智能,了解身心的真實本質。
咒語和唱念
使用咒語或用巴利文重複一些法句,在上座部傳統中,是個極為普通的禪修形式。簡單的咒語是重複 使用佛陀名字「佛陀」,或「達摩」、或「僧伽」即僧團,作為咒語。其它使用的咒語,直接發展慈愛。一 些咒語系重複誦念意思為「一切無常」的巴利文,將註意力引向變異的過程,同時其它所用咒語譯為「放 下」的語句,來發展平衡。通常,咒語修習結合入息出息禪修,如此人配合呼吸同時頌唱咒語,以助發展 平衡和專註。咒語禪修特別受俗家居士的歡迎。就像其它基本專註修習,它可用於簡單地靜止心,或做為 內觀修習的基礎,在內觀修行中,咒語成為觀察生命如何顯露的焦點,或有助舍棄或放下。
在上座部佛教中,唱念廣泛用於發展信仰和專註,是每日禪修養生法的一部分。唱念部分通常是巴利 經典。有些唱念是歌頌佛陀或他的教義,唱念慈愛,唱念佛陀講道中最重要的觀念,唱念佛教心理學。通 常在禪修寺廟中都要唱念幾小時,以幫助發展專註的心理狀態和開放的心。在家居士中,也是如此,在寺 廟唱念,提供了一種受歡迎的禪修形式,它不但是提醒佛陀教義內容,也是明晰和智能可以成長的靜心的 基礎。
出入息念
除了本書中已敘述的基本呼吸禪修法外,上座部老師也使用其它許多有關呼吸的禪修法。一些老師教授的呼吸控制,類似於瑜伽的呼吸修習(Pranayama),同時其他老師使用呼吸禪修作為培養全範圍高階專 註和禪定的基礎。通常使用呼吸要結合其他修習法,像唱念咒語配合註意吸呼或禪修,將呼吸與身體移動 的覺知同步進行。禪修中一些呼吸專註的形式,是上座部佛教中,最普遍正式的修習法。
姿勢和移動
就如本書前面所探討的,上座部老師利用姿勢、姿勢的改變,身體的動作、空間和像儀式中的動作, 如禮拜來禪修。在某些系統中,保持特定姿態──如站著不動、躺著不動,或某種坐姿,被認為在專註的發展中非常重要,並可獲致智能。在其它系統,要十分註意移動,首先是註意移動的心理因素,然後是動 作發生時的實際身體動作。這種姿勢改變和動作流動過程,成為一些上座部老師系統中的焦點。幾乎在每 個禪修系統都採用特殊走路法,以及註意經行時身體跟衣袍及環境的觸覺。在一些上座部佛寺中,老師刻 意利用閉關或/和開放空間,作不同種類的禪修。在其它地方,使用經常禮拜,是身體移動禪修,也是減 少傲慢之法,是每日禪修的一部分。無論如何,使用特別的姿態、移動和禮拜必須伴隨仔細培養正念,以便適當的衍生來自禪修的利益。
知識禪修
用許多方法來使用心靈知識方面,以準備或連系禪修。因為它是修習的一部分,人最好在禪坐之前研 究它。研究有關經典和佛陀的講法,禪修法的說明,阿毗達磨即佛教心理學。研究所得的知識,再應用到 某些種類的禪修上。例如,阿毗達磨在緬甸和泰國非常普遍。在這裡的行者,首先詳細研究所有心理狀態 的種類,和它們緣起緣滅的過程或條件。他學習物質世界的所有部分,各種元素,和它們的關系。當他嫻 熟它們時,那時他再應用這知識於禪修上。這系藉由觀察所有生起的心理狀態,和身、心、環境之間的所 有互動關系。觀察這進行中的過程,並予分析深入它的組成份子。當所有這些心理狀態的原因、條件和短 暫性,首先經由知識學得,然後藉由直接經驗來觀察時,智能就發展起來。一個人清楚地看到,世界祇是 一連串的空的精神和身體的過程,沒有任何永久的自我。
另一種學習方式,是冥思基本佛法問題,但最後會遇到邏輯上的困境。這時就需要超越知識的禪修直 接經驗,以解決、了解這些問題。其它老師採用的禪修則是冥思有關法的特定方面。例如,指導人冥思宇 宙的無常相,或是四大元素的本質,或是空的意義。以四大為禪修所緣時,人可檢視整天所有的經驗,看到這些祇是這四大元素的不同組合的緣生緣滅。
目前最普遍的是研究基本的佛教教旨,藉由智力的開展以正確了解世間的真相。對苦樂的本質以及我 們真正是誰的了解,是堅強信仰和精進力的基石。學生則被鼓勵在禪修中堅忍,為自己發展修習的結果。
感覺心態的禪修
在感覺狀態的範疇中,四梵住(譯註:慈、悲、喜、舍)的禪修最受歡迎。上座部佛教中的幾乎每個 老師結合慈悲觀作為修習的一部分。通常,先培養對自己慈愛和悲憫,然後推衍到對所有的眾生。有時, 是利用唱念法語如「願所有眾生快樂」來修持,同時有其它老師利用視像來幫助培養一顆充滿愛的心。除 了悲憫之外,還有教導一些特定禪修,來培養一種對他人快樂和禪修隨喜的感覺以強化平衡。隨著禪修深 化,心就變得寂靜無私,且智能增長。智能讓我們看到所有事物的基本和諧,智能自然成為大愛和悲憫的 根源。如此,慈悲心可以培養做為感覺心態的特殊禪修,或可成為佛教徒修習的基本成果。
祈禱修習
祈禱修習形成最普遍佛教宗教禮儀的主幹。這些修習的範圍,從每日祈禱和浸潤於祈禱儀式,和入會儀式,以及在最高層次的摰愛於真理,法。許多佛教在家居士到寺廟對佛陀祈禱、發願。佛教徒中有一普 遍誤解佛陀是神而非大覺者。僧眾執行的各種儀式,加強了這祈禱態度。這些範圍從婚禮的簡單祝福和聖 水,以及在喪禮的特殊葬儀,到在某些寺廟較複雜的伏魔咒語和薩滿教式的修習。在每個國家,佛教修習 已滲入其它宗教的儀式成份和早期泛靈論色彩。最好的狀況是,由這些祈禱修習和儀式對在家居士提供一 個重要功能,做為生命深層意義的象徵,並提醒佛陀教義的重要性。祈禱和浸潤成為這些佛教徒在面臨變 故或生命危機時刻,一種慰藉和心靈和平的來源。
成為佛教徒的入會儀式和典禮也是慶祝關系到法及兩千五百歲傳統。古代儀式有助創造信賴和浸潤的 氣氛,深度禪修在這種氣氛裡最可以開花結果。從深奧教義中很明白了解,信徒不是向神臣服,而是將自 己開放迎接法,讓自己精神的發展予以展開。鼓勵使用儀式和祈禱修習,是在協助行者發展心靈,以獲致 心的開放和智能。所以,佛教不是個有神論宗教,但我們發現,使用儀式和祈禱修習遍布極廣。即使在一 些最嚴苛,最純正的禪修中心,祈禱修習排入每日課程中。禮拜,對著佛陀唱念,祈禱唱念佛陀和其教義、 以及僧團,形成大多數僧眾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使用各種儀式,點蠟燭,供花上香,和祈禱唱念,是這些 寺廟、中心禪修的一部分。最後,禮敬佛陀、法或老師的方式,必須回歸自己。祈禱成為放棄自私的工具, 且從舍棄中,人可以增長慈愛、悲憫和智能,直到不再與佛陀和法分開。
規矩和戒律
一些苦行嚴苛,和其它嚴謹的禪修院中,使用非常複雜和精準的戒律,做為禪修的一部分。人被鼓勵 謹記遵循數百甚或數千的戒條,並借助它們來打破我執。許多著名禪修中心,精準細微地使用戒律,這是 它們禪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個人親自修習它,否則很難瞭它的全部價值。藉由嚴格的戒律,人就會 很註意身行和語行,個人的行為就能和團體和諧。這就反過來創造一個很堅固的邁向更高禪修的基礎,並助人切斷個人貪欲系統的根源。人遵循團體規則,勝過單在頃刻間,將行為植基於渴望上。當嚴苛精確的 戒律,和每日正念和慈愛一起使用時,對智能的開展可能有莫大的助益。
服務和慈善
使用在社會上禪修的形式,是服務導向,像教學、幫助病者和戒毒重生者,也是上座部佛教傳統中重 要的一環。許多僧院的成立,系為了藉由浸潤和服務,來培養純淨,做為禪修的主要形式。這服務可以包 括對在家人正式教授禪修;教導其它技能和知識,如讀和寫;幫助窮人、病人;和其它更專門的範圍。一 些寺廟的建立是特別要照顧小孩和教導及訓練他們。其它寺廟則做為戒毒再生中心,提供一個有愛的地方 協助那些耽溺於鴉片或海洛因的人。布施有服務和物質兩方面,因為佛陀常強調而且是上座部禪修系統和 佛弟子生活方式的必要部分。慈善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所有物,是培養內在舍棄與和平的基本。它 是心中無貪和悲憫行為的顯現。布施即放掉各層面的一切,是獲致心中無私、淨化的基本修習,因此,它是特別重要和遍布極廣的一種禪修形式。
更高教義和其它修習
為了完整性,必須註意,雖然本書探討的教義,包括了佛教禪修的要點,但仍有一些高於本書述及的 修習的悟解。這更高修習分為兩類,首先是伴隨毗婆舍那而來的更深層的內觀和純淨。第二類包含各種專 註和瑜伽修習,來補充內觀的智能,並培養能力,為自己和眾生以悲憫的方法來表達這智能。這些教義中, 許多包括初嘗涅盤的修習和經驗描述。馬哈希西亞多在別處長篇著作有關更高成就,包括全神貫註,涅盤 果、止息狀態,以及初次經驗涅盤後的特別淨化道路。同樣地,阿薑達摩答羅、朱連和烏巴慶的傳承教導 的修習,不但包括全神貫註和止息,也利用開脈輪或體內能源中心,使用能源和光,發光索,涅盤元素, 傳輸力量和更多東西。其它老師培養高階學生的其它身體和心理力量。這裡介紹的老師,大部分不但是學 術淵博的內觀大師,在自己教學中強調佛教智能的精髓,而且是有名的禪定大師,以及修煉多種力量聞名。 然而力量不是智能,他們以及本書希望教授的方式,可最直接導入內觀和解脫。
為使學生了解更高層次的內觀,老師通常直接指導他們。上座部佛教傳統強調修習的發展,直到有初 嘗涅盤的深度經驗。在此之後,學生祇需要一些些指導原則,但通常要有更多修習,直到最後解脫。心淨 化時,顯示出所有存在的發光、自我存在的本質。法自然顯露,依循著佛陀初講四聖諦的基本原則。當了 解基本教義時,所有要做的就是去實行它。
雖然本章公平報導上部座佛教國家的禪修,但當然仍有許多其它技巧和形式,沒有介紹。值得一提的 是修習另一面是治療。在上座部佛教中,有許多治療系統,不管是當做標準修習的一部分或是特別發展。 祇能舉出一些,這些包括專註身體某特定部位,使用和身體或疾病有關的有色光,使用特別專註視像修習, 使用僧尼專門採制的草藥和水,和灑聖水。行灌頂和各種伏魔法,典儀和儀式,都在僧尼所做的治療典禮 中。占星術和手相術也是某些治療傳統的一部分。佛陀強調僧尼照顧病人的重要性,他很強烈地表示:照顧病人的人,是我的朋友,如同照顧佛陀本人。事實上,本書所有教義和禪修系統,都是針對治療。其中 一些是治療身體上的病痛,但大部分是治療我們心靈的痛苦。緣自於我們無知、黏著和渴望的苦,可以治 療:這是佛陀最偉大、最重要的啓示。
小乘、大乘、和其它乘(yanas)
在探討各種佛教徒修習法時,學生對於各個國家不同流派和傳統常有疑問。佛教往往用車輛來譬喻: 小乘(小車)、大乘(大車)和金剛乘(鑽石車)。上座部教義究竟屬於那一種呢?
乘的區分,可以從多方面來了解。其中一項是指佛教历史、文化的演進。在這架構中,小乘指的是印 度的早期部派,後來演進到在錫蘭和東南亞建立的上座部佛教;大乘是指在中國、南韓和日本文化中建立 的佛教;而金剛乘則是特別在西藏和蒙古發展的佛教。
了解佛教乘區分的另一普通方式,是依據各派的某些誤解。用這方法,小乘被認為是佛陀早期的教義, 關於較少修習,獲致有限正覺的成果。小乘被看作是種遠離人群,自己達到有限成果,而不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大乘則是較大的車輛,依據佛陀後期教義,來使自己和所有他人獲得解脫──依據大悲憫的教義。 金剛乘被認為含有佛陀最高教義,藉由這教義,人可以超越救眾生或超越解不解脫的二元對立。這種乘的 誤解,糝雜著認為小乘是上座部,大乘是禪宗和其它東亞宗派,金剛乘是藏傳佛教。
當人完全了解佛教時,就會清楚這三種乘各代表不同派別,且所有佛教修習的精髓,在各地方都是一 樣的。乘的真正意義是一種個人修習中自然演進的說明,不管宗派或文化。小乘系指修習的初級階段,即人主要是被自我為中心的渴望所驅動。我們想要止息苦,或我們要了解或尋找喜樂或真理,或是我們要正 覺。我們開始修習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某些東西。這有限的方法是自然的起點。之後,隨著修習加深了解, 自我空性的真理就變得很明白。不再受限於個別自我的迷惑,修習就成為大乘。自然緣生大悲憫和以無私 意向為基礎的修習,要拯救眾生,因為他不再區分自我和他人。這就是大乘。當我們超越自私修習,清楚 看到沒有自我可以獲得任何東西時,為眾生修習就會來到。當區分修習和無修習的念頭粉碎時,繼續的修 習自然演進到最高不二乘。對空性了解愈深,愈能轉變所有狀況和能源成為解脫力量。最後,任何自救或 救他的渴望就會消失,整個世界變成單純的法展現的地方,在其中沒有事情是和修習分開的。萬物顯現真 正的本質,不受任何觀念的幹擾,離諸有為造作。超越渴望和分別,一切所為自然隨順因緣。
當人了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就可清楚每個宗派(如上座部或禪宗)都包括了所有的修 法。人隨著智能的增長,從自我為中心,進到無私修習。因為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貪婪、瞋恨和迷惑,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就沒有真正的區分。這不是否定佛教中历史、文化傳統的豐富性,或他們在修習 重點和技巧上,有價值的差別。簡單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佛教的修習,是藉由止息所有執取和迷惑,使自 己與四聖諦相應,任何通往此目的正道都是圓滿和完整的。
最後,我們必須完全超越宗派。它們祇不過正道上的另一種人為的區別。就如傳統的說法,佛教祇是 個用於渡過河流的筏,使用於超越自私、渴望的彼岸。渡河之後,就不再需要帶著這個筏。或是,就如一 位現代佛教詩人──湯姆·沙瓦奇(TomSavage)所寫的:大乘、小乘,所有的乘都要自費拖離(towed away)。
回到智能
當我們以七覺支(定、擇法、精進、喜、輕安、正念和舍)來思考所有不同的禪修法時,就變得很簡 單,來看各個方法是如何有助於發展至少一些導致解脫的心靈特質。然而,必須註意,用某特種修習、方 法、技巧方式的禪修,祇是個提供使用的工具。當人已發展了產生智能和解脫的禪修,最後,所有系統、 技巧和修習方法都必須放下。那時,禪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為禪修, 單純、直接、無私、活在當下。
在佛陀最後對弟子的開示(《大般涅盤經》):「祇要同修致力於七重更高智能的發展,也是說在七覺支 的發展,則同修祇會進道不會退墮。」佛陀對同修的遺言是:
正念當下,同修們,我勸勉你們,凡所有因緣所生法都會敗壞的,惟精勤努力以求自度。
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眾生離苦。
願所有眾生快樂,願所有眾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願所有眾生勤奮努力於解救自己。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