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佛教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婆羅門,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隨即將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但是,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這時,婆羅門大惑不解,思忖著說道:「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甚麼可以放下了,請問現在我要放下甚麼呢?」佛陀說:「我叫你放下的不是你手中的花瓶,而是你在塵世執著的心。」我們常說「放下」,不僅僅是要放下貪婪的欲望、苛刻的自律、無限的憧憬,還要放下你負重的心、執著的心、是非的心。「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要建立淨土,首先要淨心,心淨則國土自淨,國土淨則佛土亦淨。佛家的修行,即是修心。心淨,故眾生淨,心存雜念是佛門所不允許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是因為有著太多的「放不下」,所以才會感到活得太累,活得太疲憊,活得太沉重,活得了無生趣。因為「放不下」欲望、金錢、權勢、功名、利祿、榮辱、得失、勝敗,我們才會貪得無厭、腐化墮落、拍馬溜須、變本加厲、喪失自我、求全責備,等等。這一切的「放不下」皆源於我們的自心,不能夠釋懷,不能夠坦然,不能夠淡定,如何能輕松自如,笑看風雲淡呢?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索取多少,而在於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奉獻多少,如何能無私地奉獻與付出呢?那就是要我們能放得下,放下你的心。
放下你的心,處世為人,做到不存非份之想,不取不義之財,達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境地,又豈會因金錢物欲而牽腸掛肚呢?放下你的心,心光如日,心音如月,心淨如蓮,心平如水,心明如鏡,才有可能找回迷失的本性,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感受到生命的快樂。放下你的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守住你的本性,減除「貪、嗔、癡、慢、疑」這「五毒」,才能跟大家和光同塵,無拘無束,活在當下,消除煩惱。放下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應之自然」,才能事事無礙,淡定自若,處之泰然,在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精進、般若。只有放下一棵樹,才能收獲一片森林;只有放下一處煩惱,才能收獲一方淨土;只有放下一種執著,才能收獲一泓清涼;只有放下一種偏見,才能收獲一份友誼。
正所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把你的心當成一面牆壁,直面它,接受它,不要刻意去改變它,摧毀它,即可。放下你的心,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隨心隨性,隨緣隨法,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