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語錄:放得下。我們在說放下的本身,就包含我們正在提著捏著一些東西不放。其實,只有我們放下時,我們才能真正把握。根本沒有提起甚麼,就不能放下甚麼東西了。
南大師曾著重指出: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即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
趙州禪師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學者凡有所問,他的回答經常不從正面說明,總會要你從另一方面去體會。
有一次,一個信徒前來拜訪他,因為沒有準備供養他的禮品,就歉意地說道:「我空手而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道:「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問道:「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甚麼呢?」
趙州禪師立即回答道:「那麼,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說道:「我甚麼都沒有,帶甚麼回去呢?」
趙州禪師道:「你就帶那個甚麼都沒有的東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趙州禪師的禪機,滿腹狐疑,不禁自語道:「沒有的東西怎麼好帶呢?」
趙州禪師這才方便指示道:「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無可奈何地問道:「禪師!就請您明白告訴我吧!、趙州禪師也無奈地說道:「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但你並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是啊!你缺少的東西,確實是實實在在你擁有的東西。你呢?看不見自己的本真,無故尋愁覓恨,怨來怨去,不滿足,不知足,追求一些怎樣也追求不到的東西。就像那個騎著騾子數騾,怎麼少一只,原來他忽略了自己胯下那一只啊!
南懷瑾先生接著又說:人為甚麼有煩惱?為甚麼有痛苦?因為自己妄執。所以禪宗說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話:「放下。」但是,人就那麼可憐,偏偏放不下!聽了禪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裡,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個妄執——「放下」,還是放不下。
有一位朋友的母親得了病,老太太總嘮叨著完了的話,結果身體越來越差,原來不太重的病,反而越來越厲害。相反,另一位朋友的母親已然做了癌癥切除手術,老太太想得開,反正都活了快80歲了,死了也值了,管它呢?越是這樣想,老太太越精神振奮,每天照樣拄著拐杖到處去玩、去轉,一年多下來,病情並未惡化。
從健康的角度講,得病是很正常的,吃五穀雜糧,不得病怎麼可能呢?但是也很奇怪,有些身體極差的人群,反倒活得很健康,而有些條件很好的人,反倒得了病。原因何在呢?依我看,就是凡事放不下的人,最容易染病,而凡事放得下的人也最心寬體胖。難道不是嗎?
看了這段「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的教誨,心中頗有感慨。
年過八旬的吳階平教授在談及精神養生時介紹的一條主要經驗就是「不把悲傷的事放在心上」。他認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總要想得開,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學者季羨林老教授的養生經驗是奉行「三不主義」,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計較」。這都體現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質。
在現實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奧運會上,有許多運動員患得患失放不下,本來挺有能力奪冠,結果反倒喪失了機遇。而有些人一切都放得下,原本沒有能力奪冠,反倒發揮超常,一舉奪冠。
生活中,有些人總想甚麼都得到,凡事都非常的放不下,結果越是放不下,越得不到。而有些人凡事都隨遇而安,不但可以絕處逢生,而且能夠抓住機遇,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還有比如子女升學啦,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發財啦,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於是心裡總有個結解不開,放不下等等,等等。總之有些朋友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
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他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老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輔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為他「發寒熱」,他卻幽默地說:「這就叫心定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裡,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這是多麼的放得下啊!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
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面。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然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最後想引用一句中國古人的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讓我們一起來學會「放得下」,以此來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共享「放得下」的養生福份。
一日一心得
你是否抱怨生活太累太累,其實是你沒有學會有所放棄,你何不嘗試放棄一些包袱和拖累,而輕裝前進呢?放棄那些包袱和煩惱,你就會心情放松。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角色,放棄束縛你手腳的那些沉重包袱。
生命如舟,人的一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奢求。放棄那些根本不可能實現或帶你走上悲劇性道路的欲念吧?不然,生命之舟就有沉沒的危險。而在放棄之後,你會發現人生更加輕松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