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心理】照顧好你內心的小孩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性格和品質究竟是如何逐漸形成的?

一切事物必有緣起,而緣起又有顯性和隱性的。顯性的比較容易分析,比如我的性格和脾氣來源於我的家庭,有些是父母的遺傳,有些是後天環境塑造的。但那些隱性的因緣,一般人就很難覺察到了。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孩。這個「內心的小孩」,對我們的性格乃至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嚮。

比如說,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責任感特別強,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承擔很多事情,讓自己不堪重負,卻又不能放下。她的內心就住著一個名為「拯救者」的小孩。她總是越界承擔原本屬於別人的責任,最後別人不舒服,自己又辛苦。這種「拯救者」心態,源自幼年的原生家庭。

這個朋友小時候經常看到父母吵架。每次父母之間的不快都像陰雲般籠罩在她的心裡。有時父母都已經和好了,但是她幼小的心靈卻還提心吊膽,因為不知道父母在何時又會突然爆發「戰爭」。作為孩子的她非常沒有安全感。

20131209_01_600

同時,每次父母的爭吵,又使她認為和自己有關,是因為自己不夠「乖」,所以父母才會不開心。於是,孩子就盡其所能地表現好,希望自己能令父母開心,以此來挽救父母之間的關系。她開始壓抑自己,去扮演一個討好的角色。人的本性往往就是從這時開始扭曲的。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反應對孩子的影嚮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你不需要這樣做,我們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你,你做你自己就好了。」

這樣反複幾次之後,孩子的討好沒有得到認可,她就會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討好確實不能改變父母的關系,她就會慢慢回歸自己,不再輕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嚮。

但是,大多數父母很難認清這一點。媽媽可能會對孩子說:「嗯,還是兒子懂事兒!媽媽就是因為你,所以才活下去的。」

或者爸爸說:「看我女兒多聰明可愛,爸爸有你這樣的好女兒,才稍稍有點安慰!」,諸如此類的話。

於是,孩子會認為他的討好行為奏效了,他成功挽救了父母的關系。

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將永遠陷在父母關系的拯救者角色裡。每次父母一有矛盾,他都會跳出來承擔責任,乃至家中如有弟弟妹妹的,他更要在此時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

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便形成了超乎常人的的責任感。成年以後,他的責任感擴大到家庭之外,延伸到他的人際關系中,包括工作、生活,點點滴滴的人和事,似乎都變得跟他有關系,他都不由自主地要去承擔,不斷地迎合、討好他人,給自己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負擔。他覺得很累,他也會抱怨,但別人卻無法理解他:都是你自找的,有甚麼可抱怨的呢?

這樣的性格延伸至親密關系中時,她總是看到配偶的問題和毛病,並且總是想要改變他,在她的內心,她是想要承擔拯救他的責任。

如果是男性的他,就會對配偶有極強的控制欲,表面看是很愛她,甚麼都替她著想和做到了,但是潛意識裡,他是想控制她的思想行為和所有的一切。

20051218215148121

如果有一方是這樣,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怎會不出問題呢?

我們已經無法重新再成長一次,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的父母,照顧好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當內心的小孩出現時,我們要及時覺察她的需要,對她給予支持。

「時時覺察自己」,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覺知力的培養最為重要。如果沒有覺知力,我們將無法認清自己,更無法真正認清身邊的人。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以及自己和自己的聯結,都會出現阻礙。

當我開始經常選擇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根源時,慢慢地,我發現我的內心感受越來越清晰了,改變也開始悄然發生。

比如,我打算要和老公去做某件事情,老公有事不能同去,但他沒有好好和我說,而是固執地表示:我就是不想去,你自己去吧。

我對老公的耐心,遠沒有對孩子的多。通常我開始會勸上幾句,告訴他我想和他一起去的原因。他非但不聽,還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我反正就是不去。

這時候,如果我發脾氣,對他表示指責和不滿,他同樣會以更多的指責和不滿回應我;或者,如果他沒有回應我,而是忍耐了,就把對我的不滿積壓在了心裡;或者,我沒有發脾氣,但心裡對他很不滿,也同樣積壓在心裡。可想而知,無論怎樣,結果都是影嚮親密關系的。

好吧,我現在開始覺察自己。

當我的提議遭到老公反對的時候,我及時覺察到我內心的不滿情緒,以及想要說服對方和想要指責的沖動,想要忍耐又不甘心的委屈,總之,各種糾結的情緒都會冒出來,我覺察並看到這些。那麼,如何處理它們呢?

更深入地覺察,問我自己:

我心裡對老公真正的期待是甚麼?

我為甚麼感到不滿?

是因為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嗎?

作為成年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憑甚麼要求對方必須認同我的想法?我為甚麼不能做到尊重他的「標準」?

這難道不是「我執」嗎?

13684343557056

我總是執著地認為自己是對的,老公就應該聽我的。即使我是不對的,他也應該包容我,以此來體現他對我的愛。

緊接著,我覺察到了自己內心的「小孩」的存在。「她」小時候向爸爸媽媽提出過一些需求,希望爸媽給予滿足,但卻被爸媽一口否定或拒絕了,而且是用不耐煩或粗暴的方式。於是,「她」的內心一直渴望父母給她無條件的愛和滿足,以致於成年後,「她」把這份渴望轉嫁到愛人身上,期待對方像父母一樣無條件地愛和包容自己,讓自己全然地依賴。

覺察到這一點,我的內心頓時釋然了。

於是,我告訴內心的小孩:親愛的,你小時候那些未被滿足的願望,我已經看到了。不過,現在這些已經不需要再執著追求了,都可以放下了。因為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完全可以選擇通過自己去實現願望,而不是依賴別人幫你實現,你已經有這個能力了。

修行中說的放下,首先需要的是覺察。從覺察—看清—接納—放下,這是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

在其他時候,我也會覺察到,我對他人的某些要求,是出於「內心小孩」的安全感問題,或是原生家庭造成自己的「拯救者」心態等。每次覺察到甚麼,就在當下處理「內心小孩」的需要,幫助她認識到問題所在。在不斷的實踐和體驗中,那個「內心的小孩」成長得很快,在各個方面都逐漸成熟起來,那些無明的情緒和焦慮也越來越少,內心的祥和平靜越來越多。

簡單來說,做自己的父母,就是當我覺察到我內心有個孩子般的需要時,我可以面對自己內心的這個「孩子」,用慈愛的語氣告訴這個孩子:

親愛的小孩,我看到你的需要,我理解你未被滿足的願望。你知道嗎?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你可以做得更好!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