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悔罪懺悔,而是做個喜悅的人!

修慈悲觀的人,當避免走入唯心論的思想胡同,以為自己只要閉起眼睛觀想就好了。閉起眼睛觀想自己的愛心充滿整個世界,固然是修慈悲觀照法的方法之一,但修行人不可忘了一切方法最終的目的是使自己具有愛的能力及人格。當一個人有了愛的人格之後,他會去為眾生服務,只是自然。故凡是沒有去為他人服務而只是一天到晚在房間裡觀想的人,慈悲觀的修行乃未完全。故我建議修慈悲觀的人,當同時去從事利益眾生的事,才能避免唯心論的流弊。

而由菩薩道利生行願的實踐去修行的人,則當避免走入形式主義功德思想的偏差,以為只要做了事就好了,而生出一種覺得其他的修行都只是紙上談兵的傲慢。當配合上四念處的修行而加深如實觀的智慧,使自己能有雖入一切法界而不染著的自在力。否則總是在轉法輪時會被卷入人世間的恩恩怨怨而有滯礙。同時也當修心念處及慈悲觀,去堅固自己愛的人格,使自己真的有一種愛的內涵。修行人能真的有一種愛的內涵,而能和眾生一起哭一起笑,方談得上菩薩道。也正因為心中有對眾生的愛,故佛菩薩的面相總是歡喜的、笑的,讓人有一種易於親近的感覺。

佛教徒過去往往給人一種動不動就說自己「業障深重」的印象,對世事也往往動不動就說「無常」、「空」而搖頭嘆息。這個態度事實上是頗不合乎修行人當有的氣質的!修行人當然應該精進,但更該「如實」。該真的看出自己的缺點而加以改進,而不該僅是「不斷地懺悔」,或「作出」一個悔罪的心態。不斷懺悔的心態是偏向悲哀的、追悔的,這是不健康的。真正修行人給人的印象該是喜悅的,生命中充滿對人生及修行的歡喜!這才是佛教徒該給人的印象,也是修行人真正由修行得到利益的寫照。我以為建立一個現代佛教徒光明的、喜悅的人生態度與內涵,是佛教現代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修行人真要能在生命中有喜悅的氣質與內涵,雖不是一件一蹴可及的事,但也絕不是一件不可能的玄想。它是一個實際且可被驗證的目標,該是所有修四念處者努力的方向。我雖不反對傳統佛教中的「成佛」、「證果」等修行目標,但我堅決以為佛法弘揚者不能訂出較易為人所了解及實際的修行目標,是佛法不能有力展開的主要原因。故我在此再度地向所有修四念處的同修提出:「做一個喜悅的人!」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初步目標。它也許不是崇高偉大的,但它是落實的,不是空談。修行人也唯有具有了這一個涵養之後,其它的種種方有一個落腳點,否則只是高談心性或鑽研禪定,而想不落入玄學或神祕主義的窠臼,可以說是十分不可能的!

各位不要以為喜悅的涵養既然不高遠偉大,就一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實不然。修行人如沒有相當的「洞察力」與「離執力」,想要喜悅也是喜不起來的。

洞察力能助人看清自己的執著,而離執力則能讓人在看清後「放下」,得到輕松自在。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