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慈愛經》(METTA – SUTTA)中曾說過:
「願一切眾生皆能快樂而遠離不安,願他們的心滿適意。」
「恰如一個母親會不顧自己的生命去保護自己的獨生子,一個修行人當修習自己的無量愛心去愛一切眾生。」
「讓你無盡的愛心充滿整個的世界——上方、下方及中間——而沒有任何阻礙,沒有任何仇恨,沒有任何敵意。」
「無論是行住坐臥,只要沒有睡著,修行人應當保持這一個有愛心的覺知。這就是在此生中修行的最高境界。」
故在修「慈悲觀照法」時,修行人當檢視自己心的狀態,看看自己的心中有沒有對眾生的關愛。如果沒有,則當讓愛心由心中升起。如果有,則當讓其加強、加深。能如此規律性地使愛充滿自己的身心,修行人逐漸就會成為一個有慈悲心的人了,也自然就會有喜悅由心中升起。
通常一個較有防禦性人格的人,比較不容易把心胸敞開來,令愛心流露出來。比較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比較難令愛自心中升起。此時修行人可試著借由「行動」去克服自己的障礙。如個性內向害羞的人,可試著主動去接觸他人。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可主動地為他人做一些事,或幫人解決困難。在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但只要修行人肯精進不懈地堅持下去,再難的情況皆是可以克服的。其最主要的原則就是借著身及心的修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愛的人格的人。
以佛法緣起的理論而言,人的生命是有著很大的可塑性的。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如果老是去修慈悲觀並幫助他人,時日一久他的人格就自然轉變了。這就是佛法講的「空」及無自性的道理。而且如果真的這樣地去做使自己成為慈悲的人,真正得到最大利益的就是他自己。只是一般人都以為這只是道德家所唱的一種高調,而不知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
也許有人以為這樣一種純粹由心去作觀想的觀照法,太勉強而不夠自然,不是一種純粹由自心所生的一種自發性的慈悲。但讓我們想想,這世界上有哪一件事是完全自然的,完全是「自發性」的呢?事實上對猶未斷除「我執」的凡夫而言,他的生命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完全純粹而無雜染的慈悲的。但這並不代表凡夫就沒有愛,也不代表凡夫就不能用愛來作修行的方式。正因為凡夫的心中沒有純粹無私的愛,故他才更需要去做好事利益他人並修慈悲觀,使自己的人格轉變。而越是精進去作慈悲修行的人,才有可能越接近純粹無私的愛。以為「慈悲觀」不夠自然或「利他行」不夠自然,而不去修的人,以佛法的立場而言,不過是人在為自己找理由罷了!
中國儒家的修身,在這個問題是也有相同看法。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這件事全看你要不要去做,你要去做,終究會是個有仁德,有愛心的人。這和佛家講的慈悲觀,可說在思想上是同出一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