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自我中心的人,心中往往沒有喜悅

四念處中另外一樣可令我們體會到喜悅的修行方法,就是「心念處」中的「慈悲觀照法」(METTA – MEDITATION),也被稱為「慈心觀」。修行人如能如實地修習此法門,會成為一個心中充滿對自己、他人及環境的關愛的人。而心中有愛的人,是常常在喜悅中的。

一個事事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中往往沒有喜悅。並不是因為有一個上帝或一個菩薩在主管人世間的喜樂,而是一個對自我很執著的心之狀態,自然就缺少喜悅。這是一個非常明顯而重要的事實,卻往往為許多人所忽略。

現今講求競爭及效率的工商社會,往往鼓勵人使自己有作一個「強者」的個性,結果是塑造了不少精明能幹的管理者及辦事效率很高的人。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不少人逐漸塑造了一種處處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其結果是這些能幹有效率的人,心中缺少一種「喜悅」。故我以為對現代人而言,去修習心念處的慈悲觀照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許多情形下甚至要 比修安那般那法更為重要,因為它直接提供了現代人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心中的愛。

心中沒有愛的人,生命是枯索而無味的。一個人就算擁有了世上全部的財富或知識,他的心中若沒有愛,又有甚麼用?

「愛」不只是一個心的狀態而已,它也是一種「能力」,一般人老以為愛是一種神祕,來無影去無蹤的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當它來找你時,你就很快樂,而當它離你而去時,你就很難過。以佛法來看,這是一種不合乎事實且不正確的見解。有這種想法的人對「愛」存有不如實的幻想,容易在人生中成為自己幻想的奴隸。而最大的壞處,就是會使當事人忽略了愛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可被培養的能力之事實。有這種見解的人會一直被動地被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感覺」所撥弄,而不知道去在心中長養自己的愛。結果是自己失去了愛的能力,心中沒有喜悅,而在感情上受到一點挫折,就很難承受打擊。

0

佛法的修行人應該努力地去修行,去長養自己的愛心及慈悲心,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及慈悲的人格的人。有愛的心靈,是一個和諧愉悅的世界,一切的善法及善功德,也都是由有愛的心靈中生長出來。故四念處的修行人當隨時明白地了知自己心中有沒有愛。去修心念處。若沒有,當深刻地照見沒有的原因,而能克服那些原因,使愛心在自己心中升起。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