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不如日省一惡!

(文/菩提一葉)

前幾天看到朋友圈裡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日行一善」活動,一開始覺著很好,正準備積極加入。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念頭不是去讓自己「行善」的,而是去顯擺自己是個「好人」的。本人作為一個「爛好人」,最不缺這方面題材,也是近期一直反思自己的問題。儒家說「君子慎獨」,「三省其身」,都是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自淨其意」。聯繫到以前發生的種種「違緣」,都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也許是一句不中聽的話、一個不周全的舉止、一個彰顯自我的行為而造成。所以決定從我自己開展一個「日省一惡」的行動。如果有好朋友加入,我們可以互相勉勵試做十天,如何?

以上是轉發一位同修好友的微信內容(略有改動)。她提到了「行善」背後的心理盲點,常常被我們所忽視。

很多人認為學佛就要多做善事,「日行一善」自然是一個很好的倡議。但是,你要提起覺知,看自己行善的動機到底是甚麼?是為了積累功德?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贊譽?還是滿足內心對自我的肯定?如果是這樣的「行善」,不過是增添了你的「我執」和貪念而已。

當你執著於「行善」之事的時候,你往往會把註意力放在善行上,而忘失了「行善」之心。有個朋友曾自我調侃:俺做好事從不留名,但是都寫在日記裡。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雷鋒,滿大街去撿硬幣交給警察叔叔,到處找老奶奶過馬路嗎?為了做好事而去找好事做,就已然著相而生執著。話說當代的某大善人,幾年來做了「善事」無數,為何卻得不到人們的真心尊重?正因其行善而缺乏智慧,行善而自我膨脹,故此難逃沽名釣譽之嫌。

0

從佛法的角度而言,真正的行善,是隨緣而行,無心而為。因緣到了就做,做過就放下,好比是「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執著於行善的「我」,不執著於所行的善事,也不執著於施善的對象,這就是修行菩薩道的「無相布施」。

我們不必刻意追求「日行一善」,否則難免成為另一種執著,反而徒增煩惱。假如今天沒有「日行一善」,也許你會覺得愧疚不安。反之,如果今天多行了幾善,你是否又會覺得「吃虧」了呢?與其帶著這些分別和計較,還不如放下你行善的念頭為好。

日行一善,不如日省一惡。這個「惡」的涵義很寬泛,不僅指損人利己的言行,更包括心中的貪、嗔、癡、慢、疑。每晚臨睡前,我們可以靜心幾分鐘,反思今天的言語行為、起心動念:今天是否起了貪心?是否動了怒?是否有愚癡?是否有我慢?……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只要我們能夠經常反省覺知,哪怕是後知後覺,慢慢也能「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通過這個漸修功夫,達到「自淨其意」的修心之效。

日行一善,不如日省一惡,

行起來!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